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曼胡缨的意思、曼胡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曼胡缨的解释

结冠的粗带子。曼,通“ 縵 ”。语出《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説之。”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曼胡之缨,谓麤缨无文理也。”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凯》诗:“悵然感时危,遂被曼胡缨。”亦省作“ 曼缨 ”。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曼缨左带作后队,睽睢面目纷追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曼胡缨,又称“缦胡缨”,是古代武士系冠的粗缨带,后引申为身份低微的军士代称。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述其详细含义及文化内涵: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1. 词源考据

    “曼胡”通“缦胡”,意为“粗而无纹理”。《汉语大词典》释“缦胡”为“粗而没有文理的丝带”,形容缨带质地简朴粗糙。

    “缨”指系冠的带子,《说文解字》注:“缨,冠系也”,即固定冠帽的绳带。

  2. 合义解析

    “曼胡缨”本指武士冠上所用的粗制缨带,因其朴素无华,区别于贵族精致的冠饰。后衍生为代称底层兵卒,如《辞源》释义:“缦胡,粗缨无文理,指低阶武士之冠”。


二、文化意象与文学用例

  1. 武士精神的象征

    唐代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中,“缦胡缨”借指侠客粗犷不羁的形象,凸显其豪迈气概与平民身份。

  2. 阶级身份的隐喻

    古代冠缨材质象征社会等级。《春秋左传注》载“缨以等级分贵贱”,粗缨多用于兵卒,与贵族“朱缨”“貂蝉”形成对比,反映阶级差异。


三、学术文献中的权威释义


四、历史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据《周礼·夏官》记载,周代军制中“卒伍之冠无璎珞,以素缨束之”,印证粗缨为士卒标配。汉代以降,“缦胡缨”渐成诗词中武士的固定意象,如南朝鲍照诗“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缦胡映青丝,挥刃斩敌酋”,强化其与武勇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李白《侠客行》(中华书局《全唐诗》)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5. 鲍照《代陈思王白马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网络扩展解释

“曼胡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词义
    指结冠的粗带子,即古代用来固定冠帽的粗糙系带。其中“曼”通“缦”(意为无花纹的素帛),强调材质的简朴。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说剑》,原文描述剑士形象:“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此处“曼胡缨”与散乱的头发、短衣搭配,突出剑士粗犷不羁的特点。

  3. 历史注释
    唐代司马彪在《庄子》注中解释:“曼胡之缨,谓粗缨无文理也”,进一步说明其材质粗糙、无装饰的特征。

  4. 文学引用
    清代顾炎武在《赠于副将元凯》中写道:“怅然感时危,遂被曼胡缨”,借粗简冠带表达忧国情怀;唐孙华《题文姬入塞图》则以“曼缨左带”描绘塞外队伍的简朴装束。

  5. 文化内涵
    该词常与“短后衣”(后幅较短的便服)并用,成为古代侠士或武士的典型服饰符号,体现尚武精神中的质朴特质。

此词通过服饰细节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其核心特征为“粗简无纹”,需结合《庄子》语境及后世诗文用例综合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矢摆台倍上卞璧玺不赞一词鸧鷄骖靳长从常燠出口出下搭浆大噱殚屈蹈矩彫琢断肉蜂合蚁聚风鑒丰盈佛海父兄赙赠感宕高懿枸棘箍节儿汉语大词典合战花样护牌剪切力笺训静瑟铿鍧勒拿河连珠营洛阳才子名族配兵起銮青幡青绉绸齐奴物起元驱从人员入帐扫箨甥舅省庭沈细食菜守己树功扬名睟穆套车兔起凫举文教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