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畫和書法的一種筆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筆作畫或寫字。 明 李日華 《六硯齋筆記》卷一:“﹝ 沉石田 墨荷﹞下連折藕一段,先以墨汁濃淡漬成,後以焦筆辨其筋縷孔竅。”參見“ 枯筆 ”。
“焦筆”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書畫技法術語(主要含義)
指國畫和書法中的一種筆法,用蘸墨較少的毛筆作畫或寫字,形成幹澀、枯淡的筆觸效果。這種技法常用于表現物體的肌理或增強畫面層次感。明代李日華在《六硯齋筆記》中記載沈周用焦筆勾勒荷花筋絡,體現了這種技法在藝術創作中的實際運用。
形容寫字速度快的成語(較少見用法)
由“焦”(急躁)和“筆”組成,形容寫字時手部動作急促、書寫迅速的狀态,也可引申為工作高效。但這一解釋的文獻依據較少,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專業書畫詞典)未收錄此用法。
擴展說明:
焦筆是指用于燒毀文件等物品的火柴或蠟燭,也可指燃燒中的筆或刷子。
焦字的部首是火,筆劃有4劃。
焦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古代寫法是“灬灬筆口”。焦的本義是燒焦、烤焦,表示火燒物品的意思。
繁體字“焦”和簡體字一樣,仍然是“焦”。
古代的“焦”寫法中,甲骨文中寫作“”;金文中寫作“”;小篆中寫作“”。
1. 他點燃了一支焦筆,将秘密文件化為灰燼。
2. 這支焦筆可以用來點亮蠟燭。
燒焦、焦黑、焦土。
火柴、蠟燭。
文筆、畫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