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驅令的意思、驅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驅令的解釋

猶逼令。 唐 元稹 《春》詩:“驅令三殿出,乞與百蠻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驅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驅”和“令”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側重于強制性地命令、驅使或迫使(某人做某事)。它帶有較強的強制性、命令性和行動指向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語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驅 (qū): 本義指策馬前進,引申為驅使、驅趕、迫使、推動。強調施加外力,使對象朝特定方向或狀态行動。
    • 令 (lìng): 本義指發布命令、指示,引申為命令、使、讓。強調發出指令,要求對方執行。
    • 驅令: 将“驅”的強制力與“令”的命令性結合起來,表示不是一般的請求或建議,而是帶有強制力、逼迫性的命令或驅使。其核心意思是強制命令、迫使執行。
  2. 用法特點:

    • 及物動詞: 通常需要帶賓語(被驅使的對象)和賓語補足語(被驅使去做的動作或達到的狀态)。常見結構為“驅令 + 賓語 + 動詞/形容詞”。
      • 例如:驅令百姓服役(強制命令百姓去服勞役);驅令投降(迫使對方投降);驅令離境(強制命令離開國境)。
    • 強制性突出: 與“命令”、“吩咐”相比,“驅令”更強調執行命令的不可抗拒性,常暗示使用權力、武力、壓力等手段迫使對方服從。
    • 書面語色彩: “驅令”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詞彙,較少在日常口語中使用,多出現在曆史叙述、文學作品或正式文件中。
  3. 語境與常見搭配:

    • 常用于描述統治者、上級、強勢方對下屬、平民或弱勢方的強制行為。
    • 常與表示具體動作(如“服役”、“投降”、“離境”、“遷徙”、“勞作”)或狀态(如“沉默”、“就範”)的詞語搭配。
    • 有時也用于抽象語境,表示某種力量或形勢迫使某人做出某種反應或決定(如“形勢驅令他不得不做出改變”)。
  4. 與現代常用詞的區别:

    • 與“命令”的區别: “命令”是中性詞,指一般的下達指示,強制性可強可弱;“驅令”則明确強調強制性和迫使性。
    • 與“驅使”的區别: “驅使”側重指推動、促使去做某事,動機可以是強制、利益、情感等;“驅令”則更側重于通過命令的方式施加強制力。
    • 與“強迫”、“逼迫”的區别: “強迫”、“逼迫”語義更重,更直接強調暴力或高壓手段;“驅令”雖然也強制,但保留了“命令”的形式感,語義相對略輕或更書面化。

“驅令”意指通過帶有強制性的命令來迫使某人執行某項行動或達到某種狀态。它結合了“驅”的強制推動力和“令”的命令指示性,是一個書面語色彩較濃的動詞,強調行為的不可抗拒性和命令的強制性。

參考來源依據(基于權威漢語辭書釋義):

例句(楷體表示):

官府驅令壯丁修築河堤,違者嚴懲不貸。(官府強制命令壯年男子去修築河堤,違抗命令的人将受到嚴厲懲罰。) 戰敗後,敵軍統帥被驅令籤署了投降書。(戰敗後,敵軍的統帥被強迫籤署了投降書。)

需要注意的是,“驅令”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在表達類似意思時,更常用“命令”、“強制”、“迫使”、“勒令”等詞。但在閱讀古籍或特定文體時,理解其含義十分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驅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強迫或命令的方式使他人執行某事,通常帶有強制性。該詞由“驅”(驅使、逼迫)和“令”(命令、指示)組合而成,常見于上級對下級、強勢方對弱勢方的語境中,如軍隊指令、領導指示等場景。


二、詳細說明

  1. 核心語義
    強調“逼迫”與“命令”的雙重含義,即不僅下達指令,還隱含強制執行的意味。例如唐代元稹《春》詩中的“驅令三殿出,乞與百蠻同”,即通過命令迫使他人行動。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權威者對下屬的強制要求,如古代官員發令、教師要求學生等。


三、出處與演變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總結

“驅令”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強制性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夫良鼻亭不諱之朝佌佌打油飛彫服垤堄短促蹲跠泛湧飛熟風麗風帏負攜感說關格鬼青塊滑規灰弭諱匿火石架犂尖纖金琕敬辭襟靈濬急誙誙曠大寬爽庫銀來潮癞蝦蟆想吃天鵝肉蜋蜩冷冽蓮邦陵阜亂撺埤堄頻伽齊打夥兒輕心去失宂謬扇耀善戰適當鹴裘摅虹四膏棠頌聽望柁牙僞名吳蒙鄉老兒相猶閑言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