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古帝王治國的法則。亦指後世帝王治國的法則。《文選·班固<西都賦>》:“博我以皇道,弘我以 漢 京。” 李周翰 注:“皇道,皇王之道。”《世說新語·雅量》“ 嵇中散 臨刑東市” 劉孝标 注引 晉 張隱 《文士傳》:“今皇道開明,四海風靡。”《新唐書·韓琬傳》:“罰雖輕而不犯,賞雖薄而勸,位尊不倨,家富不奢;學校不勵而勤,道佛不懲而戒;土木質厚,禆販弗蚩。其故奈何?雜以皇道也。”
(2).猶大道。《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沉浮翺翔,樂我皇道。” 李周翰 注:“皇,大也。魚鳥沉浮翺翔,自得天性,樂我大道。”《文選·張協<七命>》:“皇道煥炳,帝載緝熙。” 呂向 注:“皇,大……言大道熙明。”《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元會大飨歌》:“皇道四達禮樂成,臨朝日舉表時平。”
“皇道”是一個中文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帝王治國法則
指上古帝王或後世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這一概念源于古代政治哲學,強調君主的道德規範與治國方略,如《文選·班固<西都賦>》中“博我以皇道”即指通過帝王之道教化民衆。晉代張隱在《文士傳》中提到“今皇道開明,四海風靡”,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抽象化的“大道”
引申為廣義的宇宙規律或理想社會秩序。如何晏《景福殿賦》中的“樂我皇道”,李周翰注解為“大也,自得天性”,指萬物遵循自然法則而和諧共存。
古籍用例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皇道”多作為專有名詞使用,例如香港的“英皇道”街道名稱,或網絡小說書名,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皇道”既指具體的帝王治國傳統,也隱喻廣義的秩序與法則,兼具曆史性與哲學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世說新語》等古籍。
《皇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君主統治下的道德法則和治理方式。在古代中國,皇道被認為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準和統治法則。
《皇道》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白”和“衣”。其中,“白”是表明這個字與顔色白有關,“衣”則是表示與衣服有關。
《皇道》的筆畫數為11個,其中“皇”的部分有5畫,“道”的部分有6畫。
《皇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漢時期。在中國古代的各個王朝中,皇道都被認為是君主統治下的最高道德準則。
在繁體字中,皇道的寫法和簡體字相似,隻是使用了一些繁體的筆畫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皇道的形狀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漢字的筆畫和結構都有一些變化。
1. 忠誠是皇道的核心價值觀。
2. 君主應當以皇道為衡量自己統治的标準。
皇帝、皇室、皇族、皇家、尊皇、皇位
王道、帝道
俠義、民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