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車毂外面裹上鐵皮。《吳子·圖國》:“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
“籠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思
指在車毂(車輪中心安裝輻條和車軸的部分)外包裹鐵皮,主要用于加固或裝飾。這種工藝常見于古代車輛制造,目的是增強車輪的耐用性。
出處與例證
出自《吳子·圖國》:“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此處通過質疑加固車輪的實用性,隱晦表達了對華而不實之物的批評。
部分資料提到“籠毂”可作成語使用,比喻對局勢或群體的掌控,類似于“掌握樞紐”。例如形容某人通過言行主導團隊方向,如同車毂控制車輪轉動。不過這一用法較少見于主流典籍,可能為後起引申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文獻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如需引用,建議标注原始出處(如《吳子》)以避免歧義。
籠毂(lóng/gū)是一個含有兩個意思的詞語。它既可以表示一個物體的零件,也可以表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語。
根據康熙字典,籠的部首是竹(⺮),毂的部首是車(車)。籠的總筆畫數為12,毂的總筆畫數為12。
籠毂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中。在古代車輛中,毂是車輪與車軸相連的部分,起着支撐車輪和承受壓力的作用。籠毂從字面上看,表示将對象固定在車輪上。
在繁體字中,籠的形狀與簡體相似,而毂的表達則稍有不同: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革。對于籠毂來說,它的古時候寫法為「籠毂」,字形比現代簡化字複雜。這個詞的寫法在曆史中多次改變,體現了漢字書寫的演變。
1. 輪船上的籠毂發生了故障,導緻航行延誤。
2. 在古代,籠毂是非常重要的車輛組成部分之一。
組詞:籠子、毂輪、車輪、車毂。
近義詞:車軸。
反義詞:解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