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t on the ground] 古人習慣在地上鋪席,坐在席上。後泛指坐在地上
東坡命家人取酒,與 陳季常就落花之下,席地而坐。——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席地而坐”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指直接坐在地上,沒有使用椅子、墊子等輔助工具。其含義和用法可分解如下:
字面釋義
文化背景 源于古代中國席居傳統。秦漢以前,室内普遍鋪設竹席/草席,人們跪坐或盤坐于席上()。後演變為表達樸素、不拘禮節的狀态,如《晉書》中記載隱士“席蒿而坐”的簡樸生活方式。
現代使用場景
注意事項
該成語既保留曆史印記,又在當代語境中延續了返璞歸真的文化意蘊。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其指向的實際動作或象征意義。
席地而坐是指沒有椅子或其他座位的情況下,直接坐在地上或坐在鋪有坐墊、蒲團等物品的地上。
席地而坐的拆分部首為廣、土、人,總計8個筆畫。
席地而坐是一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生活習俗。在古代,人們常常以席子或蒲團代替椅子,坐在地上就餐、會議或休息。
繁體字寫作「席地而坐」。
古代寫作「霫地而坐」。
他們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享受着戶外的野餐。
席地而卧、席地笑、席地而坐、席地而談、打坐
坐在地上、盤腿坐、地上坐
坐在椅子上、坐在凳子上、站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