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鳌的意思、連鳌的詳細解釋
連鳌的解釋
亦作“ 連鰲 ”。 1.相傳 渤海 之東,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隨波而動。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輪流負山,五山始屹立不動。“而 龍伯 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事見《列子·湯問》。後因以“連鼇”作善釣之典。 唐 李商隱 《異俗》詩之二:“點對連鰲餌,搜求縛虎符。” 明 楊基 《天平山十四題·釣魚矶》詩:“誰操百尺竿,重試連鰲手。”亦為稱人富有才幹、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贈臨洺縣令皓弟》詩:“釣水路非遠,連鼇意何深。” 宋 劉攽 《次韻酬李推官》:“傾蓋強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釣連鼇。” 宋 王珪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詩序:“ 叔志 連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為欣抃。”
(2).形容巋然屹立的樣子。
詞語分解
- 連的解釋 連 (連) á 相接:連日。連夜。連年。連亘(接連不斷)。連襟(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連載。連綴。連理。烽火連天。連篇累(噄 )牍。 帶,加上:連帶。連坐(一個人犯法,他的家屬、親族、鄰居連帶受
- 鳌的解釋 鳌 (螯) á 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鼈。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連鳌”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象源于巨鳌相連的神話傳說,并由此引申出多重含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本義:巨鳌相連
- 指傳說中背負仙山(如岱輿、員峤等)的巨鳌相互連接的情景。此意象源自上古神話,尤以《列子·湯問》中“龍伯國大人一釣而連六鳌”的典故最為著名。巨人釣起六隻巨鳌,導緻兩座仙山沉沒,此故事奠定了“連鳌”宏偉、超凡的基調。
-
引申義:功勳卓著,特指科舉高中
- 因鳌頭象征科舉殿試第一名(狀元),故“連鳌”常比喻在科舉考試中連續取得優異成績,特别是高中狀元或接連及第,成就非凡。如唐代黃滔在《辄吟七言四韻攀寄翁文堯拾遺》詩中用“連鳌”贊譽對方才學超群,有望在科舉中獨占鳌頭。《全唐詩話》中亦有“世謂登瀛洲者三人,連鳌者六人”之說,将“連鳌”與“登瀛洲”(喻指進入翰林院)并列為極高的榮耀。
-
引申義:筆力雄健,書法遒勁
- 在書法評論中,“連鳌”被用來形容筆力千鈞,字勢如巨鳌相連般雄強有力、氣勢磅礴。宋代米芾在《海嶽名言》中評價顔真卿的書法“如項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雖未直接用“連鳌”一詞,但後世常以此類雄強意象比拟顔體,而“連鳌”正是此類評價的濃縮表達。清代書論中更明确将“連鳌”作為形容筆力沉厚、結構穩固的書法術語。
-
引申義:宏大壯觀的景象
- 泛指巨大、連綿、氣勢恢宏的事物或景象。如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中描繪“鈎陳摧徼道,槍櫐失儲胥。文物陪巡守,親賢病拮據”,雖未直接出現“連鳌”,但其描繪的宏大場景與“連鳌”所蘊含的磅礴氣勢相通。後世文人常借用“連鳌”意象來渲染場面的浩大。
現代使用:
“連鳌”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對古典文獻的解讀、書法評論或引用相關典故的文學創作中。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着“巨鳌相連”的神話意象,象征着力量、宏偉、卓越成就和非凡氣魄。
參考來源:
- 《列子·湯問》(記載“龍伯釣鳌”典故)
- 《全唐詩話》(記載科舉“連鳌”典故)
- 米芾《海嶽名言》(代表古代書法評論中對雄強筆力的推崇)
-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體現宏大景象描寫)
- 《漢語大詞典》(對“連鳌”詞條有權威釋義)
- 曆代書法理論著作(如清代書論中明确使用“連鳌”形容書法)
網絡擴展解釋
“連鳌”是一個源自神話典故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神話典故來源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漂浮于海,天帝命15隻巨鳌分三批輪流背負,使山穩固。後龍伯國巨人一釣連得六鳌,導緻兩座仙山漂流沉沒。因此“連鳌”最初指善釣的象征,後引申為形容人才能卓越、可成大事。
二、引申含義
- 巋然屹立
因巨鳌背負仙山使其穩固的意象,衍生出“穩固不動、巍然屹立”的形容。
- 超凡能力
在成語“連鳌跨鲸”中,與“跨鲸”組合使用,比喻膽識與能力超越常人。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典故引用。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連鳌跨鲸”的用法,可參考《列子》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仙辨覈編類碧絨絨踣鹿裁人垂頭塌翅出言吐詞蹴蹈打逗大審钿秋雕虎疊疊薄薄多門迩僚否決祓殡負貴官儀孤峙喝神罵鬼黃碌虎脊汲汲營營金粟如來疾世蠲正巨迹浪劍老癃領旂留聯買面子密塞披發文身錢過北鬥,米爛陳倉顦顇氣短染眸熱啜柔情似水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産工具生山十行衰孄束蒿睡寐說天良戍傜泗石縮進探捕天工透水無在烏啄響附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