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躭擱的意思、躭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躭擱的解釋

亦作“ 躭閣 ”。1.停留;拖延。《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玉翁 為甚麼在京躭擱這許多時?”《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一連躭擱了好幾天,亦沒有吩咐下來。”《文明小史》第十五回:“ 姚老夫子 因他們住在船上等候,不便過於躭擱。”

(2).耽誤。 宋 葛長庚 《山坡羊》詞:“躭閣了浮生也,道無緣福不齊。”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一折:“流落的男遊别郡,躭閣的女怨深閨。”《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你寃既雪,隻該依你體骨去,為何躭擱人妻子?”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趙媒婆》:“兒女皆各長成,無事躭閣,終非了局。” 沉從文 《三三》:“我們不能因害病躭擱事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躭擱”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多寫作“耽擱”,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同義替換
    該詞是“耽擱”的異體寫法,發音為dān gē,常見于古籍或早期白話文作品中。

  2. 核心含義

    • 停留:指因故暫時中斷行程或行動。
    • 拖延:指因猶豫或客觀原因延遲處理事務。
    • 耽誤:因拖延導緻錯過時機或造成負面影響。

二、詳細解析

  1. 詞義演變
    早期文獻中,“躭”通“耽”,表示沉溺或延遲;“擱”意為停滞。組合後引申為因故停留或拖延。

  2. 文學用例

    •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玉翁為甚麼在京躭擱這許多時?”
    •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一連躭擱了好幾天。”(、4)

三、常見混淆

部分資料(如)誤将其歸為成語并解釋為“遲疑不決”,但根據權威詞典和用例,此說法不準确,應為“停留/拖延”的動詞含義。


四、現代使用

當代已普遍改用“耽擱”,“躭擱”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例如:

“因暴雨躭擱行程” ≈ “因暴雨耽擱行程”(、2)。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早期白話小說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躭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停留或滞留。它的拆分部首是足()和木(),共計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其繁體字寫法是「躂擱」。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躭擱」或「躂擱」的寫法多使用楷書或行書風格。 以下是《躭擱》的例句: 1. 他躭擱在車站,等待朋友的到來。 2. 這本書已經躭擱在書架上很久了,我一直沒有時間閱讀它。 一些常見的與《躭擱》相關的詞語有: 1. 滞留:指停留在某個地方或狀态長時間不動。 2. 停留:指在某個地方暫時停下來。 3. 徘徊:指在某一地點周圍曲折地來回走動。 與《躭擱》相反意義的詞語是: 1. 離開:指離開某個地方或狀态。 2. 行進:指繼續向前移動。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