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破鏡重圓。 南朝 陳 将亡,驸馬 徐德言 與妻 樂昌公主 離散前,破一銅鏡,各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以期再見。 德言 如期至京,“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高其價”, 德言 遂出半鏡相合,并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 嫦娥 影,空留明月輝。”此時,公主已為 楊素 所得, 素 悉此事,遂使他們夫妻團圓。事見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 宋 劉辰翁 《莺啼序·趙宜可以餘譏其韻苦心改為之複和之》詞:“恨當時青雲跌宕,天路斷,險艱如許,便橋邊賣鏡重圓,斷腸無數。”
“賣鏡重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破鏡重圓”相近,但更強調通過特定行動(如“賣鏡”)實現關系的修複。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音為mài jìng chóng yuán,字面意為“賣掉鏡子使其重新圓合”,比喻通過努力或機緣,使破裂的關系或事物恢複完整。常用于形容夫妻離散後重逢,或修複破裂的情感紐帶。
此成語源自南朝陳末年的故事:
這一成語不僅承載了對忠貞愛情的贊美,也反映了古代戰亂中人們對團圓和平的渴望,成為中華文化中堅韌與希望的象征。
賣鏡重圓(mài jìng chóng yuán)是一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該成語的意思是指通過賣掉一面鏡子來重整聚集的人群或團體,以達到重新團結的目的。
賣鏡重圓的拆分部首是“卩”和“土”。其中,“卩”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印鑒”的意思,而“土”則表示土地、土壤。這兩個部首合在一起,形成了“鏡”的漢字。
賣鏡重圓的筆畫數為15畫。其中,“賣”字的筆畫數為7畫,“鏡”字的筆畫數為8畫。
賣鏡重圓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韓非子·難一》中,但具體的出處已經無法考證。古漢字寫法中,賣的本義是指“出售”,鏡的本義是指“鏡子”。賣鏡重圓意義的延伸則是在于通過某種方式實現重組或重新統一。
在繁體字中,賣鏡重圓還是以簡化字的形式保留下來,沒有重新演變為其他不同的字形。
以下是關于賣鏡重圓的一些例句:
1. 他們通過賣鏡重圓,重新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困難。
2. 政府采取了賣鏡重圓的方法,重新整合社會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
3. 這個團隊通過賣鏡重圓的方式,找回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除了賣鏡重圓,與這個成語意思相關的組詞有“賣身契”、“重建”等等。近義詞有“團結一緻”、“重整旗鼓”等,而反義詞則是“瓦解分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