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毛與黍粒。比喻極微小。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書》:“析毫黍之理,舉邱山之事,恐未能盡其精微,周其博大。”
“毫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比喻手法描述極微小的事物,具體解釋如下:
“毫黍”由“毫”(細長的毛)和“黍”(黍子顆粒)兩個意象組成,字面指毫毛與黍粒,比喻極其微小的事物或程度。例如清代恽敬在《上汪瑟庵侍郎書》中寫道:“析毫黍之理,舉邱山之事”,通過對比“毫黍”與“邱山”(大山),強調細微與宏大的反差。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對比句式中,如“析毫黍之理,舉邱山之事”。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強調精确性的修辭場景。
類似表達包括“秋毫之末”(比喻極細微處)、“锱铢必較”(形容計較極小事物),但“毫黍”更側重視覺化的微小實體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量單位或比喻手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用例。
《毫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非常細小、極微小的事物。
《毫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毛”和“黍”,毛的拼音是máo,黍的拼音是shǔ。
毛的筆畫數為4,黍的筆畫數為12。
《毫黍》最早出自《論語·述而篇》,其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兖州之好,美哉!‘毫《黍》不掩翠。”意思是贊美兖州的美好,細小的《黍》也無法掩蓋其翠綠之美。
繁體字“毫黍”與簡體字沒有區别,仍然是“毫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毫黍》沒有經曆過明顯的變化,仍然是現代漢字的形态。
1. 他對細節的把握非常精準,他的觀察力可謂是《毫黍》不漏。
2. 小說中的描寫非常細膩,對人物情感的描繪使人感受到作者對細枝末節的關注,真可謂《毫黍》之功。
由《毫黍》組成的詞彙有:毫不猶豫、黍秀之年、不足為奇。
近義詞包括:細微、微不足道、極小、微小。
反義詞包括:巨大、重要、重大、宏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