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橋的意思、鐵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橋的解釋

(1).用鋼鐵等建造的橋,多為通火車之用。

(2).指 廣東省 增城縣 東 羅浮山 中的石梁,望之如橋,因稱。 唐 曹唐 《送羽人王錫歸羅浮》詩:“石磴倚天行帶月, 鐵橋 通海入無塵。” 宋 蘇轼 《遊羅浮山示兒子過》詩:“ 鐵橋 石柱 連空橫,杖藜欲趁飛猱輕。”自注:“山有 鐵橋 、 石柱 ,人罕至者。” 清 林則徐 《中秋飲沙角炮台眺月》詩:“ 鐵橋 石柱 我未到, 黃灣 胥口 先句留。”參閱 明 陳琏 《羅浮山志·洞天福地》

(3).地名。在 雲南省 中甸縣 境。 唐 置鐵橋,跨 金沙江 ,以通 吐蕃 。 吐蕃 于此置 鐵橋城 ,為 吐蕃 十六城之一。《舊唐書·德宗紀下》:“﹝ 貞元 十年﹞ 南詔 異牟尋 攻收 吐蕃 鐵橋 已東城壘一十六,擒其王五人,降其民衆十萬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鐵橋”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以鋼鐵為主要材料建造的橋梁,通常用于火車通行。這種橋梁因材料堅固,多承擔鐵路運輸功能。

二、自然景觀

特指廣東增城羅浮山中的天然石梁,因形似橋梁而得名。唐代詩人曹唐曾以“鐵橋通海入無塵”描繪其險峻奇絕之景,宋代蘇轼、清代林則徐的詩作中也有提及。

三、曆史地名

指雲南中甸縣(今香格裡拉市)境内的古代交通要道。唐代在此跨金沙江建鐵橋連接吐蕃,成為吐蕃十六城之一的鐵橋城,是南诏與吐蕃軍事、貿易的重要樞紐。

四、其他延伸

  1. 日語翻譯:日語“鉄橋(てっきょう)”直接對應中文“鐵橋”,多指鋼鐵結構的鐵路橋。
  2. 文學意象:古代詩詞中常以鐵橋象征險峻地勢或超凡意境,如蘇轼“鐵橋石柱連空橫”的壯闊描寫。

提示:如需了解鐵橋的工程技術分類(如懸索橋、拱橋等),可參考橋梁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鐵橋

《鐵橋》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鐵和橋。鐵指的是一種金屬元素,常用于制造工具和建築結構。橋是指為了連接兩個地點而建造的建築物,通常橫跨于河流、道路或其他障礙物上。

鐵橋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鐵(金屬)- 钅部,13畫;橋(建築物)- 木部, 8畫。

《鐵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代,人們制造的橋梁多是用木材搭建而成,由于木材的耐久性較差,經常需要進行修補和更換。而隨着冶鐵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鐵材料來建造橋梁,以增加橋梁的穩固性和耐久性。

在繁體字中,鐵橋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鐵橋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也是描述鐵材料構成的橋梁。 例如,鐵橋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是「鐵橋」或「鐵橋子」。

一些使用鐵橋作為主題的例句:

  1. 這座鐵橋擁有悠久的曆史,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2. 工程師們設計了一座巨大的鐵橋,以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3. 鐵橋的建造需要精密的計劃和合適的材料。

一些與鐵橋相關的詞語:

由此可見,鐵橋作為一個常用詞彙,描述了使用鐵材料構建的橋梁,同時也有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