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花名。傳說為佛說法時,天雨之花,即曼陀羅,可為飾品。 明 唐順之 《雪詩和蘇韻》:“ 蔥嶺 未消 阿耨 水,珠林忽散鬘陀花。” 清 陳維崧 《春從天上來·壽玉峰徐太母同青際賦》詞:“簇華筵,更禽囀迦陵,花雨鬘陀。” 清 陳維崧 《喜遷莺·石濂和尚自粵東來梁園為餘畫小像作天女散花圖詞以謝之》詞:“月明珠館,有帝釋鬘陀,身雲散滿。”
(2).借指佛。 清 陳維崧 《高陽台·繡佛》詞:“ 濟 尼索繡鬘陀像,猛思量,此諾須酬。” 清 張尚瑗 《觀音岩》詩:“香華鬘陀像,澒洞栖谷牝。”
“鬘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獻來源有所不同,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在佛經及相關文獻中,“鬘陀”指一種花名,即曼陀羅(梵語Mandārava的音譯)。傳說佛陀說法時,天降此花為祥瑞,象征佛法莊嚴。例如:
在成語或文學描述中,“鬘陀”被引申為過度修飾、華而不實的狀态,尤其形容女性裝扮過分華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教典籍或古典詩詞注解。
《鬘陀》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佛教中的一種裝飾品,用于裝飾佛像或神祇的頭部。這種飾品通常由金屬制成,形狀像是發髻,放置在佛像或神祇的頭頂。
《鬘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髟”部,右邊是“阝”部。它的筆畫數為15畫。
《鬘陀》一詞最早見于《佛教大藏經》中的《佛本行集經》。這個詞來自梵文“mukuṭa”,意為“冠飾”或“飾冠”。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被翻譯為“鬘陀”。
《鬘陀》的繁體字為「鬘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鬘陀》的一種常見寫法為「髻堵」。這個寫法中,「髻」表示發髻,「堵」表示頂部或頭頂。
1. 佛像頭頂的《鬘陀》閃耀着金光。
2. 這座古刹保存完好,佛像上的《鬘陀》仍然美麗可愛。
組詞:鬘髻、佛陀、髻發。
近義詞:佛冠、佛頭飾。
反義詞:光頭、秃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