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初 安徽 宣城 施閏章 與 山東 萊陽 宋琬 ,并有詩名,故稱。《清史稿·文苑傳一·宋琬》:“始 琬 官京師,與 嚴沆 、 施閏章 、 丁澎 輩酬倡,有‘ 燕臺 七子’之目。其詩格合聲諧,明靚溫潤。既搆難,時作凄清激宕之調,而亦不戾於和。 王士禎 點定其集為三十卷。嘗舉 閏章 相況,目為‘南施北宋’。”
"南施北宋"是清代文學史上的并稱術語,指代清初兩位著名文學家施閏章與宋琬。這一稱謂源于兩人籍貫南北差異及文學成就的并駕齊驅:
施閏章(1619-1683)
字尚白,號愚山,安徽宣城人。其詩作以"溫柔敦厚"為特色,主張"詩有本",強調詩歌應根植于社會現實,代表作《學馀堂文集》展現了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施氏擅長五言詩,語言質樸清新,《舟中立秋》等作品通過白描手法傳遞深摯情感。
宋琬(1614-1674)
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作為北方文學代表,其詩文以雄渾豪放見長,七言歌行體尤具特色,《安雅堂集》收錄的《悲落葉》《九哀歌》等作品,通過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展現時代動蕩下的個人命運沉浮。
并稱源起與文學影響
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首次将二人并列,源于他們共同打破明末浮華文風,推動清初詩壇回歸現實主義的革新實踐。二人雖風格迥異——施詩如"澄湖泛月"般清麗,宋詩似"泰岱雲霞"般壯闊,但都注重詩歌的社會功能,這種南北呼應格局為清代詩文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該術語現收錄于《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其曆史地位在《清史稿·文苑傳》中亦有權威記載,體現了清代文學批評中對地域文學流派的認知體系構建。
“南施北宋”是清初詩壇對兩位著名詩人施閏章與宋琬的并稱,具體解釋如下:
“南施”指安徽宣城的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北宋”指山東萊陽的宋琬(1614—1673)。兩人因詩名并稱,王士禛評價“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
施閏章
宋琬
需注意,部分解釋(如)将“南施北宋”誤作形容外貌或才能差異的成語(類似“南橘北枳”),但權威文獻(如《清史稿》)及文學史研究均指向兩位詩人的并稱,而非比喻性說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兩人具體作品或時代背景,可參考《清史稿》或清代詩歌研究專著。
卑田院忖料躭阻大受點易雕窭邸鈔發麻方隅反抗凡母附小更選鴿炭公耳忘私功耗挂鎖谷神海色害勝寒庶很心戶家活冤孽胡同兒結愲京都八景寄政覺化刻私勞恤聯席會寥閴獵逐祃禱毛蟲末喜鳥竈牛鬭俳兒潛導遷訛千丈确切日和風暖穑地觞飲少久聖小兒史部雙龍松檻素位突馳拖拖栖栖違誤武幹向導處香筒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