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斥黜的意思、斥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斥黜的解釋

亦作“ 斥絀 ”。棄逐;黜免。 漢 劉向 《列女傳·衛宗二順》:“今我無子,于禮,斥絀之人也,而得留以盡其節,是我幸也。”《後漢書·郎顗傳》:“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後漢書·黃瓊傳》:“諸無功德者,宜皆斥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斥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其核心含義是指罷免、貶斥、革除(官職),帶有明顯的貶義和懲罰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罷免官職: 指因過失、罪責或政治原因,将官員從職位上革除、罷免。這是“斥黜”最核心、最常見的含義。它強調上級對下級的處罰性行為,使其失去原有的地位和權力。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
  2. 構詞分析:

    • 斥: 本義有驅逐、排斥、責備、指摘、廢棄等意思。在此詞中,取其“排斥、廢棄、貶退”之意。
    • 黜: 本義指降職或罷免官職,特指對官員的貶斥、廢退。
    • 斥黜: 兩個字意義相近,都有貶退、廢棄的意思,組合後形成同義複合詞,強化了“罷免、貶斥”的語義。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文獻出處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史書、政論等記載官員任免的語境中。例如:
      • 《漢書·武帝紀》中記載有官員因罪被“斥黜”的案例(具體原文需查證《漢書》)。
      • 後世史書或政論文章中也常使用該詞描述官員的貶谪。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二十四史》相關記載。
  4. 近義詞辨析:

    • 罷黜: 與“斥黜”意義非常接近,常可互換,都指免除官職。有時“罷黜”更側重“使其去位”的結果。
    • 貶斥: 意義更廣,既可指降職或免官(與斥黜同義),也可指貶低、指責。
    • 革職: 現代更常用的詞,指開除公職,語義明确直接。
    • 廢黜: 通常用于指帝王被趕下台,對象和嚴重程度更高。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同義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斥黜”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書面語和曆史詞彙。在描述古代曆史事件或進行古典文學研究時可能會用到。日常表達中,“罷免”、“撤職”、“革職”更為常用。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斥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罷免官職、貶斥革職,強調因過錯或政治原因對官員進行的懲罰性免職行為。其核心在于“黜”(罷免),并用“斥”(排斥、廢棄)加以強化。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職官制度和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斥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ì chù,屬于古代漢語中的書面用語,主要用于描述對官員或人物的貶斥與罷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詞結構

    • 斥:本義為排斥、責備,引申為驅逐、革退;
    • 黜:意為降職、罷免。
      二字連用,表示通過貶斥的方式将某人罷免或驅逐。
  2. 核心含義
    指對無德無才、品行惡劣或失職者的棄逐和罷免,常見于古代政治或禮法語境。例如《後漢書·黃瓊傳》提到“諸無功德者,宜皆斥黜”(),強調對無功無德之人的貶黜。

  3. 文獻用例

    • 漢代劉向《列女傳·衛宗二順》:“斥絀(同‘黜’)之人”指因禮法被驅逐者();
    • 《後漢書·郎顗傳》建議“亟加斥黜”酷吏,以安撫百姓()。
  4.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後漢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鞭靴兵燼冰景鬓顔獘俗不該朝晚城聚撐犁孤塗椎心次官當駕道數得職杜衡兌澤鈍錘工架工緻蚝房皇恐胡樂奬顧腳古拐吉丁集聚驚視錦囊句箕山之節絕路磕牙料嘴麳麰樂逸燎漿陵骞令星理曲買名美人南華夢偏科嵌窞淺幦竊奪麒麟兒輕屦秦軒容飾山寒水冷梢門孫思邈韬襲挺特同邦團香扇完補蝄像渥飾梧丘鮮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