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兒女的意思、兒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兒女的解釋

(1) [children]∶兒子和女兒,子女

兒女成群

(2) [young man and woman]∶青年男女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淚,君休滴

詳細解釋

(1).子女。《後漢書·馮衍傳下》:“兒女常自操井臼。”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 唐 杜甫 《贈衛八處士》詩:“昔别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老舍 《茶館》第一幕:“最苦是,鄉村裡,沒吃沒穿逼得賣兒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宋 辛棄疾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詞:“兒女淚,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簡 《三夢記》:“ 劉 俯身窺之,見十數人兒女雜坐,羅列盤饌,環繞之而共食。見其妻在坐中語笑, 劉 初愕然。”

(4).婦人;女子。《三國志·魏志·賈诩傳》“ 漢陽 閻忠 異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韓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勢,利劍已揣其喉,乃歎息而悔,所以見烹於兒女也。” 清 孫枝蔚 《七夕詩》:“世間愚兒女,但為針縷忙。” 毛6*6*《為女民兵題照》詩:“ 中華 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兒女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兒女”是現代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兒女"指"子女",即父母對兒子和女兒的統稱,例如"膝下兒女雙全"。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原指青年男女,《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兒女共沾巾"即此古義。

二、語義擴展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三個引申義項:

  1. 特指未婚青少年,如唐代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 比喻具有親密關系的群體,如曹雪芹《紅樓夢》"金玉兒女"之說
  3. 轉喻臣民百姓,《左傳》"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将何辭以對"杜預注"言以義則固當立公子馮,不能存君之兒女"。

三、文化語用

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顯示,該詞在當代使用中呈現三個特征:

  1. 血緣親屬稱謂占比78.6%(如"養育兒女")
  2. 拟親屬關系占比15%(如"海峽兩岸同胞情同兒女")
  3. 文學修辭用法6.4%(如"大地兒女"喻指人民)。

四、語體差異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指出:

網絡擴展解釋

“兒女”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子女
    指兒子和女兒的統稱,即父母所生的孩子。例如“兒女成群”形容子女衆多,或“撫養兒女”強調父母對孩子的養育責任。
    例句:唐代李白《南陵别兒童入京》中“兒女嬉笑牽人衣”,即用此意。

  2. 青年男女
    在古漢語中,常代指未婚的年輕男女,多用于文學語境。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此處“兒女”指離别時傷感的年輕人。


二、引申與特殊用法

  1. 泛指男女或情感
    可擴展為對普通男女的泛稱,或形容纏綿的情感關系。如“兒女情長”指過分重視愛情或親情。
    例句:辛棄疾《滿江紅》中“兒女淚,君休滴”,以“兒女”表達離别時的脆弱情感。

  2. 古代特殊指代
    部分文獻中,“兒女”曾特指女性或婦人,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文中的用法,但此義現代已不常見。


三、與“子女”的異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2、3、5)。

别人正在浏覽...

标新立異冰天雪地駁冗不堪回首察納唱偌愁色辭曹村上措施豆緑敦洽繁文末節風馬雲車逢然縫綻焚銷高不成低不就盥洗鬼關蠱獄寒婦和愛合家喉咽黃徼诙達矯誕角澤界障鸠赀軍伐軍犯鸬鹚咳論次馬腳梅煎黾穴鸲巢麋台牧犢仿偟平裝秦禍棋盤祛蠹人事代謝肉台柈商吹盛年不重來是即是碩望鉥心刿目私醞酸文退潛文王課渥潤烏輪象物小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