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失去光耀。 唐 刘禹锡 《因论·儆舟》:“景霾晶而莫进,风异响而遄止。”
“霾晶”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献。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基本词义
指失去光耀或光辉暗淡的状态。该词由“霾”(空气中悬浮大量微粒导致的混浊现象)和“晶”(光亮、透明)组成,字面可理解为“晶体的光辉被遮蔽”。
出处与用法
唐代刘禹锡在《因论·儆舟》中写道:“景霾晶而莫进,风异响而遄止。”此处“霾晶”形容光线被遮蔽、景象晦暗的情景,带有自然现象与文学意境结合的特点。
现代语境扩展
现代使用中,“霾晶”更多用于文学或比喻性表达,如描述事物失去原本的光彩,或象征环境、心境等的灰暗状态。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日常使用较少,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特定修辞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解。
霾晶是指在雾霾天气中形成的微小颗粒物,通常指代污染物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晶状物质。
霾晶的部首是雨(yǔ)部,由两个成字旁组成。它的笔画总数是13画。
霾晶一词来源于中国汉字,是由“霾”和“晶”两个字组成。在繁体汉字中,“霾”保留原有的形状和意义,“晶”则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霾晶的形状稍有差异。例如,“霾”可能笔画更多,或者在部首“雨”上方加上一点等等。而“晶”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1. 今天的空气中弥漫着许多细小的霾晶。
2. 这些霾晶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
组词:雾霾、颗粒物、污染、颗粒状。
近义词:霾尘、烟尘、粉尘。
反义词:晴朗、清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