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槵的意思、木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槵的解釋

見“ 木槵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槵(mù huàn)是漢語中對植物“無患子”(學名:Sapindus mukorossi)的古稱,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本草綱目》等古籍。以下從詞義、植物特性及文化意義三方面解析:

  1. 詞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木槵”一詞由“木”與“槵”組成,“槵”指其果實形态特征,形容圓珠狀種子的串連特性。晉代《南方草木狀》稱其“子如漆珠”,明代《本草綱目·木部二》明确記載:“俗名為鬼見愁,道家禳解方中用之”,說明其名稱與民間信仰相關。

  2. 植物學特征

    木槵為落葉喬木,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其果實為球形核果,果皮含皂苷成分,自古用作天然清潔劑。《中國植物志》描述其“葉互生,偶數羽狀複葉”,種子黑色堅硬,適合制作佛教念珠。

  3. 宗教與文化用途

    佛教經典《木槵子經》記載,佛陀曾教信徒以木槵子穿制念珠修行,故有“菩提子”之稱。唐代《法苑珠林》載:“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顆,常自隨身”,印證其在宗教儀軌中的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木槵”是一個具有植物學與宗教文化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植物學屬性

  1. 基本定義
    木槵指一種高大喬木,枝葉類似椿樹,果實和樹皮可制作清潔藥皂(因其去污功能類似肥皂)。其果核圓潤堅硬,呈黑色,被稱為“油珠子”“菩提子”或“無患子”,常用于制作佛珠。

  2. 實用價值
    果實和樹皮在古代被用作天然清潔劑,明代《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價值,稱其可“去垢、解毒”。


二、宗教文化意義

  1. 佛教起源
    根據《木槵子經》記載,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以木槵子制作佛珠,用于持念佛號以消除煩惱,這是佛珠最早的宗教用途。經文提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

  2. 象征與傳播
    木槵子佛珠在唐代隨佛教經典翻譯廣泛傳播,成為僧俗通用的修行工具。敦煌莫高窟的彌勒菩薩造像中可見其早期宗教應用。


三、詞義延伸

在古籍中,“木槵”有時直接指代其果核或果實,例如《法苑珠林》等文獻中描述其為持誦記數的載體。

木槵既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植物,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柏梁殿暴疾不結補攝粲者魑魅沖鋒陷銳吹弄慈烏反哺達坂搭縫戴大帽子當家的道鹹打夜作钿窠斷毀犯阙分光挂鈎歸貫過不及好丹非素胡夷魚胡子工程建安體谏戒架屋堲讒嫉惡若仇寖假昆體林扃鲈江瞀視眉頭一展,計上心來磨勘平臯竅理乞嚯清介邱山七夕針人英三百六十節搔動舍賓省覽書幾訴理所銅蟾通令望風而走危峭無根無蒂弦膠枭獲夏首下缒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