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木槵子 ”。
“木槵”是一個具有植物學與宗教文化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木槵指一種高大喬木,枝葉類似椿樹,果實和樹皮可制作清潔藥皂(因其去污功能類似肥皂)。其果核圓潤堅硬,呈黑色,被稱為“油珠子”“菩提子”或“無患子”,常用于制作佛珠。
實用價值
果實和樹皮在古代被用作天然清潔劑,明代《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價值,稱其可“去垢、解毒”。
佛教起源
根據《木槵子經》記載,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以木槵子制作佛珠,用于持念佛號以消除煩惱,這是佛珠最早的宗教用途。經文提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
象征與傳播
木槵子佛珠在唐代隨佛教經典翻譯廣泛傳播,成為僧俗通用的修行工具。敦煌莫高窟的彌勒菩薩造像中可見其早期宗教應用。
在古籍中,“木槵”有時直接指代其果核或果實,例如《法苑珠林》等文獻中描述其為持誦記數的載體。
木槵既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植物,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符號。
《木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樹木的形狀。
《木槵》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包含總共9筆。
《木槵》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古代文獻中沒有明确記載。可以推測《木槵》是古人根據槵木的樹形特征創造出來的字詞。
《木槵》的繁體字為「木槵」。
古代漢字《木槵》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具體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整個花園中,那株細長挺拔的木槵極具觀賞價值。
2. 在繪畫中,畫家常常使用木槵的形象來表達自然界的生命力。
木材、木屋、木偶、槵木、木蜂。
樹木、木樹、樹木、木本。
花草、灌木、草木、綠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