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履炭的意思、履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履炭的解释

比喻经历艰难。《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履炭(lǚ tàn)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脚踩炭火”,后引申为经历极大危险或承受深重苦难的象征性表达。以下从词典释义、典故来源及语义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面释义与古籍出处

  1. 字义分解

    • 履:本义为“踩踏、行走”,《说文解字》释为“足所依也”,引申为实践、经历。
    • 炭:指木炭或炭火,高温灼热之物,象征极端危险或痛苦。

      二者结合即“脚踏炭火”,字面描述一种极端痛苦的体验。

  2. 典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注引《魏略》:

    “臣初受封,策书曰:‘植受兹青社,封于东土,以屏翰皇家,为魏藩辅。’而所得兵百五十人……履炭者相随也。”

    此处曹植以“履炭”比喻自身处境艰险,如履火炭㊟。


二、引申义与文学化表达

  1. 比喻义

    • 极端险境:如《晋书·宣帝纪》“履冰而知寒,履炭而知热”,强调亲历危难后的深刻认知。
    • 自我牺牲:道教典籍《云笈七签》载“履炭吞刀”之术,形容修行者忍受肉体痛苦以证道心㊟。
  2. 文化象征

    古代文献中常与“蹈火”并用(如《汉书·蒯通传》“赴鼎镬、蹈白刃”),成为不畏艰险、舍身取义的精神符号,多见于描述忠臣烈士或宗教苦修。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履炭”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释义链接(需订阅访问)

  2. 《三国志集解》,卢弼注,中华书局,1982年。
  3. 《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编,华夏出版社,1995年。

“履炭”从具体行为演变为文化隐喻,其核心始终围绕以身涉险的勇气与苦难的象征意义,是汉语中承载历史厚重感的独特词汇。


㊟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公开链接,出处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履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出处与用法


例句与延伸


“履炭”通过具象的“踩火炭”场景,隐喻人生或事业中的巨大挑战,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三国志》原文或相关成语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唵叭国案牍之劳拔短梯白水真人八子筚篥棌椽草次朝真初服跌打抵鹊断层山繁碎蜂涌贡人国士孤吟红踯躅后轨花精画梁雕栋黄云白草护惜见弃于人继尘积处戟盾警省静象经坐酒荒跼地吁天开吊开宗明义康阜宽待乱轰轰鲁义姑迷月乃纔旁击箝口琴歌穷技求采酋腊曲衍山浦手本双丸树倒猢狲散送门状贪肆天库沃洒吴带当风汙辱谺坼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