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事,軍事。《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大夫;五屬一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尹知章 注:“以武為政者聽於屬。”
“武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軍事或武事
該詞由“武”(武力、軍事)和“政”(治理、事務)組成,字面意為與軍事相關的事務。例如《管子·小匡》中提到“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強調軍事管理由屬級機構負責,而文治由鄉級機構處理。
以武力維持政權
在特定曆史語境中,“武政”可指通過軍事手段鞏固統治。例如南明時期的“隆武政權”(1646年),即以武力為核心的政治體系。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引用、曆史案例及詞典釋義,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差異。
武政是指軍事與政治相結合的意思。武,指軍事、武力;政,指政治、治理。武政的概念是指通過軍事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在曆史上,武政常常用來形容軍事化管理的政府機構或政權。
武政的部首為歹(dǎi),筆畫數為9畫。部首表示漢字的分類,筆畫數則表示字符的書寫難易程度。
武政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現代漢字中“武”與“政”常用來表示武力與政治方面的含義。在繁體字中,武政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武政”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組成結構有時與現代有所差異。例如,“政”字在古代寫作“攵耳正”,其中“攵”與“耳”都是“政”字的部首,而“正”則是表示其音義。
1. 在這個國家,軍隊的任務不僅僅是保家衛國,也承擔着武政的職責。
2. 曆史上一些帝國的統治采用了武政手段,以維持政治上的穩定與統一。
1. 武力:指用于軍事目的的力量或能力。
2. 政權:指國家行使政治權力的組織和機關。
1. 軍政:也指軍事與政治相結合的職責,與武政意思相近。
2. 軍政府:特指以軍隊為依托的政府機構。
文治:指以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為主的管理和治理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