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馬鬛”。1.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松有兩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馬鬛形也。”《新唐書·叛臣傳上·仆固懷恩》:“ 懷恩 至 渭水 ,無舟,抱馬鬣以逸,收散卒還 河東 。” 宋 陸遊 《秋郊有懷》詩之四:“永懷 桑乾河 ,夜渡擁馬鬣。”
(2).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嘆 苕溪 漁艇,幽人孤往; 雁山 馬鬣,弔客誰徑。”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四:“ 貞姑 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清 趙翼 《顧晴沙于惠山立詩冢》詩:“又如 幽 燕 憫忠寺 ,馬鬛一坎聚烈義。”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阡愧 瀧岡 表,憂增馬鬣卑。”
“馬鬣”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字面本義
指馬頸部的長毛(即馬鬃)。這一含義源于古人對馬匹外貌特征的描述,如南朝任昉《述異記》提到松樹形狀“如馬鬣形”,陸遊詩中“抱馬鬣以逸”也直接使用了該意象。
引申含義
代指墳墓的封土形狀或墳墓本身。古代墓葬封土形似馬鬃的隆起,故以“馬鬣”借指墓地,如李白《上留田行》中“蓬科馬鬣今已平”,劉克莊詞中“雁山馬鬣,吊客誰徑”均為此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唐代以後逐漸分化出“墳墓”的隱喻義。現代漢語中更多保留其本義,而墓葬相關的引申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等典籍。
《馬鬣》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馬的頸部兩側長着的毛發。它可以用來形容馬的鬣毛或者比喻人的胡須、胡子。
《馬鬣》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字旁),它屬于動物部首。《馬鬣》的總筆畫數為21畫。
《馬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異》一書中。繁體字寫作「馬鬣」,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馬鬣》在古代一般寫作「馬鬣」。而在金石文和篆刻字中,它的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1. 那匹漂亮的黑馬的馬鬣在風中飄舞。
2. 他長了一蓬胡子,像馬鬣一樣粗糙。
馬鬣刀、鬣狗、馬鬣蕨、鬣狗夢、鬣豹等。
馬鬃、馬毛、鬃發。
馬洗、馬毛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