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焚魚爛,無非破敗而終。”後以“鴟張魚爛”比喻外表嚣張,内則潰爛而自行覆滅。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是以 苗 志得氣盈,鴟張魚爛,不可收拾。”
“鸱張魚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釋義
比喻外表嚣張跋扈,内部卻已潰爛腐朽,最終自行覆滅。該成語通過“鸱(鹞鷹)張”形容外在的兇悍,以“魚爛”暗指内部的腐敗,形成鮮明對比。
出處
源自《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鸱張,自謂骁雄莫敵;旋則鳥焚魚爛,無非破敗而終。”。後多用于形容表面強勢實則虛弱的勢力。
語法與用法
示例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卷七中寫道:“是以苗志得氣盈,鸱張魚爛,不可收拾。”,用以描述苗民起義初期氣焰嚣張,最終因内部潰敗而瓦解。
延伸特點
此成語通過生動的動物意象,揭示了“外強中幹”的深刻哲理,適用于分析曆史事件或社會現象中的表裡矛盾。
《鸱張魚爛》原指非常肥美鮮美的魚,形容一物優秀到了極緻。後來該詞引申為形容某人(特指女子)容貌極為美麗動人。
《鸱張魚爛》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鸱)、張、魚、火,共計13畫。
《鸱張魚爛》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李白的詩句:“昨夜牽牛過鬥牛,鸱張魚爛一車頭。”作者以此形容牽牛者的收獲得意。後來,該詞演變為形容美味鮮美的魚,最終引申為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鶒張魚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别。《鸱張魚爛》在古時候常用的寫法是:鶒(鳥+耳)張(弓+月)魚(魚+魏)爛(爫+犀)。
她有一張鸱張魚爛的容顔,美得讓人難以忘懷。
鸱目虎吻、張燈結彩、魚沉雁落、爛漫花開
美若天仙、貌美如花、姣好無比、容光煥發
貌合神離、相貌平平、丑陋不堪、毫無魅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