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時機而采取行動。《左傳·隱公十一年》:“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周書·宇文神舉傳》:“ 顯和 具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
“相時而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觀察時機,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行動,強調靈活應對客觀環境的變化。
成語不僅強調“等待時機”,更包含主動分析形勢、精準行動的智慧,常用于文學、曆史或管理領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相時而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改變行動或态度。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相”和“時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相”這個字的部首是目,總共有9畫。
“時”字的部首是日,一共有10畫,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是一橫,右邊是“寸”字形。
“而”字的部首是⺮,一共有6畫,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三點旁。
“動”字的部首是雲,一共有6畫,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邊是一橫,下邊是四點形狀。
來源:
《相時而動》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周頌·蕩》中的一句詩:“如槁如炭,如爛如炭,如爛如火。君子樂胥。”其中“如爛如火”即是“相時而動”的意思。
繁體:
《相時而動》(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相時而動》(古漢字寫法)
例句:
他是一個善于相時而動的人,能根據情況隨機應變。
組詞:
相對、相應、相似
近義詞:
隨機應變、靈活變通、變化多端
反義詞:
一成不變、僵化不變、死闆固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