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困厄。《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昔 蕭 曹 與 高祖 并起微賤,緻功立勳。 高祖 每在屈笮,二相恭順,臣道益彰。”
“屈笮”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基于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qū zé
釋義:指困厄、困苦危難的狀态。該詞多用于描述人在逆境或窘迫環境中的處境。
出處: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和洽傳》。
原文例句:
“昔蕭曹與高祖并起微賤,緻功立勳。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順,臣道益彰。”
白話翻譯:
蕭何、曹參與漢高祖劉邦出身卑微,共同建功立業。劉邦每當陷入困境時,兩位丞相(蕭何、曹參)恭敬順從,臣子之道愈加彰顯。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三國志》原文語境以增強準确性。
屈笮是一個古漢字,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它的意思是竹頂、竹籃、竹席等物品。屈笮的拆分部首是屍和竹,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屈笮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常用詞彙,它最早出現在《史記·周本紀》和《漢書·文帝紀》中。屈笮作為屋頂、籃子或席子材料的名稱,是因為它們都是用竹子編制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屈笮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都是「屈笮」。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屈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确切的古籍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古時候屈笮的漢字寫法。
1. 村頭有個屈笮,一年到頭都能聽見刷刷的聲音。
2. 他用屈笮搭起了一個簡易的棚子,遮擋住了太陽。
組詞:屈曲、屈折、笮子、竹籃、竹席。
近義詞:竹籃、竹席、竹頂、竹屋。
反義詞:磚頂、瓦屋、石頭、鐵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