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粉身碎骨。 漢 東方朔 《七谏·怨世》:“ 子胥 諫而靡軀兮, 比幹 忠而剖心。”《文選·盧谌<贈劉琨書>》:“昔 聶政 殉 嚴遂 之顧, 荊軻 慕 燕丹 之義,意氣之間,靡軀不悔。” 李善 注:“靡,爛也。”
“靡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來源與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東方朔的《七谏·怨世》:“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幹忠而剖心”,以及《文選·盧谌<贈劉琨書>》中“意氣之間,靡軀不悔”。李善注解“靡”為“爛”,即身體碎裂,引申為不惜生命、壯烈犧牲。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忠義之士為信念或恩義獻身,例如荊轲刺秦、聶政報恩等典故中。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身體衰弱無力”,認為“靡”指衰弱,“軀”指身體。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建議優先參考經典文獻中的釋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靡軀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靡”是拼音“mí”,“軀”是拼音“qū”,合在一起表達了“軀體變得衰弱、柔弱”的意思。
靡字的部首是革,軀字的部首是身。靡字總共有13個筆畫,軀字總共有10個筆畫。
靡軀來源于《古文觀止》中的《左書 蕭何谏上弑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崇仁義、觀于素位,故謂之靡軀。” 這句話中“靡軀”用于形容人的軀體憔悴無力。
繁體字的“靡軀”保留了原意和拼音,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根據古代字書記載的寫法, "靡"字的舊體為“韋”,"軀"字的舊體為“臾”。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字的形狀逐漸改變,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
他因為長期疾病,變成了一個靡軀,無法自理。
憔悴、憔悴不堪、憔悴面容
憔悴、衰弱、枯槁
健壯、強壯、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