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粉身碎骨。 漢 東方朔 《七谏·怨世》:“ 子胥 諫而靡軀兮, 比幹 忠而剖心。”《文選·盧谌<贈劉琨書>》:“昔 聶政 殉 嚴遂 之顧, 荊軻 慕 燕丹 之義,意氣之間,靡軀不悔。” 李善 注:“靡,爛也。”
“靡軀”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靡”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披靡也”,本義為草木隨風倒伏,引申為“倒下、消散”;“軀”指身體,《玉篇》注為“身也”。“靡軀”合指身體倒下或生命消亡,特指為某種信念或使命而犧牲,如東漢班固《漢書·叙傳》載“靡軀赴患,楷式顔原”,描述賢者為道義獻身的行為。
二、文獻用例特征
該詞多用于古代典籍的贊頌語境,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銘箴》以“靡軀絕命”強調文人對氣節的堅守,清代李光地《榕村語錄》用“古之靡軀者”對比不同層次的犧牲精神。其語義強度高于“捐軀”,往往與“報國”“殉節”等崇高目标關聯,體現儒家“舍生取義”的價值觀。
三、權威辭書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冊第112頁将其釋為“毀身緻死”,《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本标注其屬“書面雅言”。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人物評價的術語。
“靡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來源與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東方朔的《七谏·怨世》:“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幹忠而剖心”,以及《文選·盧谌<贈劉琨書>》中“意氣之間,靡軀不悔”。李善注解“靡”為“爛”,即身體碎裂,引申為不惜生命、壯烈犧牲。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忠義之士為信念或恩義獻身,例如荊轲刺秦、聶政報恩等典故中。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身體衰弱無力”,認為“靡”指衰弱,“軀”指身體。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建議優先參考經典文獻中的釋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安于現狀白首郎把玩無厭比喻不根之談財政政策钗頭襯錢大錢大物颠錯殿軍玎玲豆牙菜惰侈煩溷飛火馮雲山服馔鬲子功能染料貢生冠服荷負橫加賀召厚此薄彼賄選角鹿赍敕津沫禁戎金芝錦帙居嘗可戲曠位款節臘肥老雲頭連朝緑籬馬具媚筆泥金帖子疲骖魄兔縴道廧咎如潤滑脂上述身幹聲波甚至于世道人心石梯遂茂蚊毫文化産業溫蠖小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