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立于地上。《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高誘 注:“圓,天也;方,地也。”
(2).躬行正道。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許由》:“﹝ 許由 ﹞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 晉 陸雲 《贈鄭曼季往返》詩之七:“員規啟俗,沉矩履方。”
“履方”是漢語中具有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面構成 “履”本義為行走,《說文解字》釋作“足所依也”,引申為實踐、踐行,如《詩經·齊風》載“履我即兮”即表踐行之意。“方”在《爾雅·釋诂》中訓為“義也”,指合乎道義的準則,後衍生出方正、法度等含義,如《周易·坤卦》有“直方大”的德行描述。
二、典籍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履方而措圓”之語,注家高誘釋為“履行方正之道”。《後漢書·班彪傳》中“躬履方直”的表述,更直接指明正直品行的實踐特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履”與德行實踐的關系,佐證了該詞包含的道德踐履内涵。
三、現代釋義 綜合傳統訓诂,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履方”定義為:踐行方正之道,特指以正直的态度立身處世。詞義強調将道德準則轉化為具體行為,常見于描述君子的修身實踐,如《全唐文》中“履方正而懷禮”的用例,即突顯知行合一的道德追求。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等權威辭書,以及《淮南子》《後漢書》等典籍文獻。
“履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化背景多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字面解釋
核心引申義
哲學關聯
使用場景
“履方”既含自然法則的遵循,也指道德實踐,需結合語境理解。更多用例可參考《淮南子》《高士傳》等文獻。
卑扈徧計所執自性并坐長冠昌化騁馬赤栜臭名昭著仇人相見,分外眼明串講箪瓢屢罄鄧亞萍崿峙負羇國策海鬧海上之盟罕發橫私宏揚渙然冰釋灰漿甲曆驕節幾筆擊缽催詩搢珽錦繡進修樛枝極寫跼顧居平攏子魯陽戈緑耳買花錢麻俐縻軍怒水樸練漆城三袒騷牯擅夕攝意師禁首望梳裹箱輸心服意隨物賦形塌秧貼題玮寶甕聽誣謗向附象煞有介事小渾家笑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