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立于地上。《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高誘 注:“圓,天也;方,地也。”
(2).躬行正道。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許由》:“﹝ 許由 ﹞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 晉 陸雲 《贈鄭曼季往返》詩之七:“員規啟俗,沉矩履方。”
“履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化背景多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字面解釋
核心引申義
哲學關聯
使用場景
“履方”既含自然法則的遵循,也指道德實踐,需結合語境理解。更多用例可參考《淮南子》《高士傳》等文獻。
《履方》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内容。
履方(lǚ fāng)的意思是行走、往前走。它是由“履”和“方”兩個字組成的。履指穿着鞋子走路,方指方向、道路。因此,履方表示行走、前進的意思。
履(lǚ)字由“尺”和“彳”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7畫。
方(fāng)字由“方”部首組成,總共有4畫。
履方這個詞來源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無忝爾所生,無愆于爾履。”這句話意味着要自謙謹慎,不要有過失。履方在繁體中寫作“履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履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部分是“彳”,下部分是“尺”,整個字形如同一個人在走路。方字的古時寫法則稍有不同,整體呈現正方形的形狀。
1. 他邁着堅定的步伐,履方前進,永不停歇。
2. 我們要勇于履方,追求自己的夢想。
履胥(lǚ xū):行走、往前走的人。
方履(fāng lǚ):前進、行走的路線。
前進、行走、進發
徘徊、停留、退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