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躶形的意思、躶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躶形的解釋

猶言赤身露體。《五燈會元·臨濟宗·琅邪慧覺禅師》:“躶形國裡誇服飾,想君太煞不知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躶形”的詞義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赤身露體的狀态,強調未着衣物的身體形态。

  2. 詞源與結構

    • 拼音:luǒ xíng(注音:ㄌㄨㄛˇ ㄒ一ㄥˊ)
    • 漢字結構:均為左右結構,“躶”為生僻字,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裸”字替代。
  3. 古籍引證
    見于宋代禅宗典籍《五燈會元·臨濟宗·琅邪慧覺禅師》:“躶形國裡誇服飾,想君太煞不知時。”此處借“躶形”諷刺虛浮矯飾的行為。

  4. 相關成語
    如“土木形骸”“潛形匿迹”等,多與身體形态或隱藏狀态相關。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且“躶”字可能為異體字或古字,建議日常使用中采用“裸形”等标準表述。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躶形:定義和由來

躶形(luǒ xíng)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于形容裸露的身體。該詞由"躶"和"形"兩個字組成。躶的部首是⺼(月), 右上方的部首是"⼭"(山), 筆畫數是10;形的部首是⼈(人),右上方的部首是⽔(水),筆畫數是7。

這個詞最早見于《離騷》。作者屈原在其中運用"躶豸"一詞,描繪了裸露的形象,而這被認為是躶形一詞的來源。在古代文化中,裸形往往代表着坦誠和純真。

繁體和古代漢字寫法

躶形的繁體字是 "躶形"。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躶"的寫法稍有不同。左側的部首使用了"⾺"(肉)代替了現代字中的"⺼"(月),而其他部分完全一樣。

例句

1. 夏天的海灘上,人們紛紛脫下衣物,躶形享受陽光和海風。

2. 那位藝術家用挑戰性的躶形作品傳遞出了對社會審美觀念的質疑。

組詞

1. 裸形: 表示身體裸露的形狀。

2. 赤身: 表示沒有穿衣服的身體。

3. 裸露: 表示暴露于外面的,沒有遮蓋的。

4. 裸體: 表示沒有穿衣服的身體。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裸體、赤身

反義詞:衣着、着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