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起身下拜;起身拜謝。《漢書·佞幸傳·董賢》:“單于乃起拜,賀 漢 得賢臣。” 唐 于鹄 《贈不食姑》詩:“見人還起拜,留伴亦開田。”《宋史·富弼傳》:“ 英 託疾不拜。 弼 曰:‘昔使北,病卧車中,聞命輒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 英 矍然起拜。” 清 趙文哲 《牟珠洞》詩:“ 衛公 失品題, 米老 徒起拜。”
(2).起用,拜官。《宋史·趙普傳》:“ 安易 言其非便,請許納鐵錢,詔從之。九年,起拜宗正少卿,知 定州 。”參見“ 起用 ”。
“起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結合古籍與現代語境綜合理解:
起身下拜或拜謝
指通過起身行拜禮表達敬意或感謝,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
起用、拜官
表示被重新任用或授予官職,多用于曆史文獻。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例句,可參考《漢書》《宋史》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起拜”一詞,是指人們起身行禮拜神仙或祖先的動作或儀式。起拜通常體現出對尊敬和崇拜的表達,一般在神祠、廟宇、墓地等場所進行。
“起拜”這個詞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起”(qi)和“拜”(bai)。其中,“起”是由“立”和“虍”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4個筆畫。“拜”則由“扌”和“蔔”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起拜”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起初出自古代漢字,後經過演變而成今天的用法。在繁體字中,“起拜”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并無變化,仍然是由“起”和“拜”兩個字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作為起拜一詞,古漢字寫法為“起禱”。“禱”字使用了“礻”作為部首,表示與祭祀、祈禱相關,表達更為莊重和虔誠的意涵。
1. 他每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在神像前起拜。
2. 在祖先的生日那天,家族的成員都會聚集在墓地前起拜。
3. 參加宗教活動時,信徒會按照規定的程式起拜。
起床、拜訪、起身、起義、拜神、起舞
祭拜、敬拜、奉拜、頂禮、行禮
放棄、違抗、蔑視、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