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有悲恻之心而無服喪之舉。《禮記·孔子閑居》:“ 孔子 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孔穎達 疏:“此三者皆謂行之在心,外無形狀,故稱無也。”
“無服之喪”是一個源自《禮記》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對沒有喪服關系的人表達悲恻與同情,即内心懷有哀傷之情,但無需按照傳統喪禮穿戴喪服或遵循服喪儀式。這一概念強調超越形式的情感關懷,體現了對他人疾苦的普遍共情。
出處與背景
出自《禮記·孔子閑居》,孔子提出“三無”思想:“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旨在說明禮儀的本質在于内在情感,而非外在形式。原文舉例提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用法與語境
擴展信息
示例與延伸
唐代孔穎達注疏《禮記》時解釋:“行之在心,外無形狀”,強調内在情感的重要性。這與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一脈相承,倡導超越血緣、禮制的人道關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無服之喪是指因窮困或生活貧乏而無法購買或制作喪服(用于葬禮的服飾),從而無法在親人的喪禮上恰當表達内心哀悼的一種情況。這種現象在古代社會中比較常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一筆)+ 月字邊(五筆)+ 此字邊(四筆)
無服之喪總計14畫。
來源:
“無服之喪”這個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一種風俗觀念和社會現象。古代中國有喪禮的嚴格規定,親屬在葬禮上必須穿戴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特殊服飾,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敬意。然而,對于一些貧困的家庭來說,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購買或制作這些喪服,因此無法在葬禮上合適地示衆,這種情況被稱為無服之喪。
繁體字:
無服之喪(無服之喪)
古時候漢字寫法:
無服之喪的古代寫法為「無襚之喪」,其中“襚”指的是一種古代的禮服,表示富貴、尊嚴。後來,漢字簡化後,「襚」演變為「服」,且與「月」、「此」兩個字合并,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例句:
他們本來想要穿戴喪服來參加葬禮,但因為經濟困難,隻能無服之喪地送别親人。
組詞:
- 無情:沒有情感或感情的狀态或表現。
- 無助:沒有幫助或支持的感覺。
- 喪失:失去或缺乏某種重要的能力、品質或東西。
近義詞:
- 無衣之喪:指因貧窮而無法置辦喪服的情況。
- 無裝之哀:指因貧困或其他原因而無法恰當地表達悲傷之情。
反義詞:
- 喪服之心:指對于親人逝去的悲傷和哀思的體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