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服之喪的意思、無服之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服之喪的解釋

謂有悲恻之心而無服喪之舉。《禮記·孔子閑居》:“ 孔子 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孔穎達 疏:“此三者皆謂行之在心,外無形狀,故稱無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服之喪”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成語,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該詞的字面意義指“沒有穿戴喪服的喪事”,但其核心含義在于表達一種超越形式的情感哀悼。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其特指“不為親屬服喪而心存哀戚”的行為或狀态。

從禮制背景分析,《禮記注疏》提到,古代喪禮制度對服喪親屬的範圍和服飾有嚴格規定,而“無服之喪”特指那些依禮制無需穿喪服的關系(如遠親、朋友等),但當事人仍自發産生哀悼之情的情形。《辭源》将其引申為“非親屬間的真摯悼念”,強調情感共鳴超越血緣紐帶的文化特質。

在儒家倫理體系中,這一概念被賦予道德價值。《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指出,孔子曾以此喻指君子應具備“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即使無制度約束,仍應對他人苦難保持悲憫,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倫理觀。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則從語言學角度标注其語法結構為偏正式複合詞,屬先秦禮制術語在現代漢語中的遺存。

網絡擴展解釋

“無服之喪”是一個源自《禮記》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對沒有喪服關系的人表達悲恻與同情,即内心懷有哀傷之情,但無需按照傳統喪禮穿戴喪服或遵循服喪儀式。這一概念強調超越形式的情感關懷,體現了對他人疾苦的普遍共情。

  2. 出處與背景
    出自《禮記·孔子閑居》,孔子提出“三無”思想:“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旨在說明禮儀的本質在于内在情感,而非外在形式。原文舉例提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3. 用法與語境

    • 作賓語,多用于書面語;
    • 表達一種不局限于親友關系的悲憫情懷,如《宋書》中曾引用此詞描述對未葬者的關懷。
  4. 擴展信息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 結構:偏正式,屬古代漢語用法;
    • 現代意義:可引申為對陌生人或社會弱勢群體的同理心。
  5. 示例與延伸
    唐代孔穎達注疏《禮記》時解釋:“行之在心,外無形狀”,強調内在情感的重要性。這與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一脈相承,倡導超越血緣、禮制的人道關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搬舌頭抱真八萬四千被囊碧簡參縒愁襟淳風叢蘭大箛當番打油詩登封草雕損定調子憤惋趺鼻告退根實鈎揣鬼謡歡聞歌肩胛煎迫揃刈集螢映雪枯廢老寅台量酒練日論孟内官子籤釘蜣螂轉糞情盡橋窮雉铨試惹祻散白散金杓風邵侯瓜慎德省略號生什射亭霜典順治鼠印松明貪惰桃李年阘坐童子團抟爐望海潮崴子吻唇渥朱小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