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沼澤中以木為架,鋪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成的浮于水面的農田。于上種植谷物,可隨水高下,不緻浸淹。《史記·南越列傳》“ 佗 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 閩越 、 西甌 、 駱 ” 司馬貞 索隱引 晉 顧微 《廣州記》:“ 交趾 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 清 王士禛 《送耿承哲赴高州推官》詩之一:“見説 高涼郡 ,遙遙 八桂 隣;駱田潮上下,蠻弩瘴冬春。”參見“ 架田 ”。
“駱田”是古代一種特殊的農田形式,主要出現在沼澤或水域較多的地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駱田指在沼澤中以木架為支撐結構,鋪上泥土和水生植物形成的浮于水面的農田。其特點是通過木架使農田隨水位升降,避免農作物被淹沒,適合在潮汐或洪水頻發區域使用。
部分資料提到駱田被引申為成語,形容“土地貧瘠或資源匮乏”(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是現代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駱田與“架田”類似,均屬古代濕地農業技術,但架田更側重人工架高田地的形式,而駱田強調對潮汐的適應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廣州記》《史記》等古籍,或查詢農業史相關研究。
《駱田》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是指一種池塘或湖泊中的一片人工造田地,一般用于種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駱田》的拆分部首是馬(馬部),拆分的筆畫數是28畫。
《駱田》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最早見于《楚辭·離騷》:“駿馬食場,弓如霹靂;壯士田氏,宛在水中央。”表達了在田野中駿馬自由奔馳的景象。
《駱田》的繁體字為「駱田」。
古時候《駱田》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古籍或碑刻中有各自的寫法,例如:「駱」可能寫作「雒」、「駱」、「髏」等,「田」可能寫作「甲」、「申」等。
1. 農村的駱田上種滿了水稻,一片金黃色的田野十分美麗。
2. 在盛夏的早晨,農民們早早起來,準備在駱田裡勞動。
駱駝、田地、水田、稻田、田園、農田、駿馬、田野
農田、田野、田地、耕地
高樓大廈、城市、建築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