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莊子·逍遙遊》載:鵬高舉九天,遠適南海,蓬間斥鷃嘲笑之。後因以“鵬鷃”比喻物有大小,志趣懸殊。 晉 孫綽 《蘭亭集後序》:“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快然兀矣,焉復覺鵬鷃之二物哉!” 唐 錢起 《送李大夫赴廣州》詩:“昔許霄漢期,今嗟鵬鷃别。” 金 刁白 《物質》詩:“鶴鳧傷斷續,鵬鷃失高卑。”
“鵬鷃”是一個源自《莊子·逍遙遊》的典故性詞語,通過大鵬與斥鷃(也稱“鴳”)的對比,表達事物因大小、境界不同而産生的志趣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鵬鷃”出自《莊子·逍遙遊》:大鵬(傳說中的巨鳥)能“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志向高遠,欲飛往南海;而斥鷃(一種小雀)卻嘲笑大鵬,認為自己在蓬蒿間跳躍已足夠自由,無法理解大鵬的追求。這一對比成為莊子哲學中“小大之辯”的經典意象。
莊子通過“鵬鷃”闡明“小大之辯”的哲學觀點:萬物各有其性,無需以單一标準評判。後人常借此表達對志向差異的感慨,如:
“鵬鷃”不僅是文學意象,更承載了道家對自由與局限的辯證思考。其核心在于:無論志向高低,需尊重個體差異,同時警惕因自身局限而否定他人追求。
鵬鷃,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鵬鷃的意思是指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它象征着力量、威嚴和吉祥。
鵬鷃的拆分部首是鳥部(鳥)和犭部(⺈),總共有18個筆畫。
鵬鷃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巷伯》一首詩中:“播厥白茅,鵬鹍鷃翺。”這裡的鵬鹍鷃是指巨大的神鳥,具有神奇的形象和力量。
在繁體字中,鵬鷃的寫法為“鵬鳿鷃”,保留了原詞“鵬鷃”的意思。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鵬鷃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鵬鵰”,音讀為“péngdiāo”,形容一種巨大的、神奇的鳥類。
1. 傳說中的神鳥鵬鷃,展翅翺翔于天際。
2. 鵬鷃象征着力量和威嚴。
鵬鷃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
1. 鵬鷃展翅:形容神鳥展翅翺翔的壯觀景象。
2. 鵬鷃之志:指雄心壯志,有超越常人的追求。
3. 鵬鷃乘風:形容神鳥在風中翺翔飛行的場景。
鵬鷃的近義詞包括:鵬、鵬鳥。
鵬鷃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的詞語,因為它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生物,沒有具體對應的反義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