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去冠系。謂去官。 唐 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不作解纓客,寧知捨筏喻。” 明 唐寅 《憶秦娥·王守谷壽》詞:“解纓投散,抽簪辭鬧,此意誰知至妙。”
“解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解纓”字面意為解去冠帶,引申為辭去官職。其中“纓”指古代系冠(帽子)的帶子,是官員身份的重要象征。
象征意義
古代官員的冠纓代表官職和身份,解纓即通過卸下冠帶表示辭官歸隱,常用于詩詞中表達淡泊名利的态度。例如唐代錢起詩句:“不作解纓客,寧知捨筏喻”。
禮儀場景
在婚禮等儀式中,“解纓禮”是重要環節,象征女子成年或婚配(如解下少女時期的發飾纓帶)。
“纓”本身含義豐富,既指帽帶(如《楚辭》“濯吾纓”),也泛指裝飾穗帶(如紅纓槍)。其構字從“糸”部,體現與絲織品的關聯。
以上解析綜合了文獻釋義、詩詞用例及禮儀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句或禮儀細節,可參考《全唐詩》《儀禮》等古籍。
解頤(jiě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解開結紮在颏下的帶子。此詞可以引申為解除束縛、解放自己。在古代,解頤也指男子在喝酒或進餐時佩戴的細帶。
解頤的部首是龍(人的頭部)和丸(小圓),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解頤是一個古漢字,源自《詩經·召南·燕燕之類》:“解而頤之,誰最尊貴?” 可見,解頤原指解開頤下的細帶,後來引申為解除束縛、放松自己的意思。
解頤的繁體字為解頤。
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解頤的漢字寫法不盡相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解頤的寫法是丸(小圓)+龍(人的頭部)。有史料表明,到了漢代,解頤則以丸(小圓)+頸(人的頭部)為寫法,最終演化為今天的字形。
1. 他感到壓抑,迫切需要解頤一下。
2. 在旅途中,我總是通過音樂來解頤。
解頤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解頤玩讀:指解嘲文字或文章。
2. 解頤賞心:指欣賞美好的事物、享受心靈的愉悅。
3. 解頤快活:指釋放束縛感,感受到愉悅和輕松。
1. 解纓:指解開綁住頤下的帶子。
2. 解颔:指解開綁住颔下的帶子。
3. 解佩:指解開綁住配飾(如腰帶)的帶子。
束縛、約束是解頤的反義詞,表示限制、阻礙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