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足搓手的意思、頓足搓手的詳細解釋
頓足搓手的解釋
着急惋惜的樣子。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復頓足搓手,日日歎息曰:‘無人才!無人才!’天下之人,豈任受之?”
詞語分解
- 頓足的解釋 以腳跺地。多形容情緒激昂或極其悲傷、着急。《韓非子·初見秦》:“聞戰頓足徒裼,犯 * ,蹈鑪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車行》:“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清 蒲松齡 《聊齋
- 搓手的解釋 .兩手相摩。 清 朱彜尊 《題汪檢讨楫乘風破浪圖》詩:“ 中山君 長搓手迎,道旁張樂聲瑽琤。”《文明小史》第十三回:“﹝制臺﹞以為當不成功,今年這個年如何過得過去?不時搓手的盤算。”.舊時私塾中體罰
網絡擴展解釋
“頓足搓手”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因焦急、惋惜或懊惱而表現出的動作和神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動作:由“頓足”(跺腳)和“搓手”(雙手反複摩擦)兩個動作組成,生動刻畫了人在着急時的肢體語言。
- 情感表達:多用于描述因事情不順、無法解決或錯失機會而産生的焦慮、懊悔或無奈情緒。
二、出處與用法
- 成語出處:最早見于梁啟超《變法通義·論科舉》:“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複頓足搓手。”。
- 語法功能:常作謂語或狀語,如“他在山上急得頓足搓手”。
- 感情色彩:含貶義,暗示缺乏冷靜應對的能力。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抓耳撓腮、坐立不安(均形容焦急狀态)。
- 反義詞:鎮定自若、泰然處之(表現從容不迫的态度)。
四、擴展說明
- 易混淆詞:與“搓手頓足”詞序不同但含義相近,後者更強調“搓手”動作的持續性。
- 現代應用:可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焦急場景,如考試失利、工作失誤等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接龍,中的完整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足搓手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非常高興或興奮的情緒表達。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革”和“手”,總共有13個筆畫。頓足搓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源于人們激動時的動作表現。在繁體字中,頓足搓手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但頓足搓手的寫法與現在相似。以下是關于頓足搓手的例句:
1. 大家頓足搓手等待着好消息的到來。
2. 小孩子們得知自己即将去遊樂園時,都興奮得頓足搓手。
除了頓足搓手,還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語,比如“懷才不遇”、“欣喜若狂”等等。近義詞可能包括“歡騰”、“狂喜”等,而反義詞可能是“沮喪”、“失望”等。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