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聳然的意思、聳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聳然的解釋

(1).高聳貌。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嶽之尊,端然禦極,聳然正位,靜然而聽,凝然而視。”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卷三:“ 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節為貴,而此君面目聳然。’”按,此君謂竹。 宋 歐陽修 《豐樂亭記》:“其上 豐山 ,聳然而特立。”

(2).驚懼貌。聳,通“ 悚 ”。《後漢書·蔡邕傳》:“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蜋方向鳴蟬,蟬将去而未飛,螳蜋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舊唐書·李德裕傳》:“ 何弘敬 、 王元逵 承詔,聳然從命。” 宋 蘇舜欽 《上三司副使段公書》:“時始至此邑,鄙懷聳然,自謂今職在甸内,去京師不數舍,朝有施為而夕聞焉。”《三國演義》第八6*九回:“隻見 蜀 兵安然無事,大桶小擔,搬運水漿,飲馬造飯。 朵思 見之,毛髮聳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那鬼的叫聲突然到我腳邊上來叫了!這真是使我全身的毛骨都聳然起來。”

(3).詫異貌。聳,通“ 悚 ”。 宋 蘇轼 《答黃魯直書》:“ 軾始 見足下詩文于 孫莘老 之坐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隆冬披紙裘,客有就訪,亦欣然延納,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4).敬畏貌。聳,通“ 竦 ”。 唐 司空圖 《疑經後述》:“ 孫郃 自 淮陽 緘所著新文而至,愚雅以 孫 文不尚辭,待之頗易,乃見其《蔔年論》,又聳然加敬。”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師素不為辭章,及升堂諭衆,隨意而言,悉成文理,勸戒深切,聽者聳然。”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九:“ 仁宗 聞其名,欲召見,會寇入 平涼 ,詔圖形以進,於是天下始聳然畏慕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聳然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聳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形容高聳直立的樣子

    • 這一含義側重于物體在空間上的形态,指高高直立、挺拔突出的狀态。常用于描繪山峰、建築、樹木等高大挺拔的事物。
    • 例句參考: “山峰聳然矗立于雲端。” “古塔聳然,曆經風雨。”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其線上版本可在商務印書館·精品工具書數據庫查詢(需訂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也收錄此義項。
  2. 形容驚懼、震驚的樣子

    • 這一含義側重于人的心理感受和外在表現,指因受到驚吓、震動或聽聞駭人消息而感到害怕、震驚,并可能伴隨身體上的反應(如毛發豎起)。
    • 例句參考: “聞此噩耗,衆人無不聳然。” “其言怪誕,令人聳然。”
    • 來源參考: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此義項有明确解釋。《辭源》(商務印書館)亦收錄此義項,并指出其與“悚然”在表示驚懼時可通用。其線上資源可參考漢典網(基于多部權威辭書整合)。

“聳然”既可描繪物體高聳的物理形态,也可形容人因震驚、恐懼而産生的心理狀态和外在表現。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

“聳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形容物體高聳挺拔
    指事物高大直立、形态突出。例如宋代歐陽修在《豐樂亭記》中描述:“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這裡的“聳然”強調山勢高聳的姿态。

  2. 形容人的神态或情緒
    包含三種引申義:

    • 驚懼、害怕:如《後漢書·蔡邕傳》中“吾心聳然”,通過“聳”通假“悚”,表達内心的恐懼。
    • 詫異、驚訝:如蘇轼在《答黃魯直書》提到“聳然異之”,表現對黃庭堅詩文的驚歎。
    • 昂然自信:現代用法中也可表示人神态自信、氣度非凡,如“他聳然立于衆人之中”。

二、使用場景與示例

三、補充說明

“聳然”在古漢語中因通假關系(通“悚”“竦”)衍生出多義,而現代用法更側重物理形态或文學化的情緒表達。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哀曼按步就班傲忽飽和烴背壞繃褯長湯屋短距離敦饬獨辟杜五蛾眉曼睩犯贓反嘴風旋電掣圪擠管說好手足黑屋合願花案浣花箋甲庚儉觳減退傑特九春考極窠巢梁壘骝馬龍淵鞔鼓蠻聲梅詞朦朦忪忪面折廷诤民事訴訟逆書暖暖皮簧強死賴活汽車尾氣污染切卻晴天開水路棄事絇履塞嘿沈愈市陌十清九濁漱潤通家之好通括妄談文诰烏白菜小便宜習定息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