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聳貌。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嶽之尊,端然禦極,聳然正位,靜然而聽,凝然而視。”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卷三:“ 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節為貴,而此君面目聳然。’”按,此君謂竹。 宋 歐陽修 《豐樂亭記》:“其上 豐山 ,聳然而特立。”
(2).驚懼貌。聳,通“ 悚 ”。《後漢書·蔡邕傳》:“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蜋方向鳴蟬,蟬将去而未飛,螳蜋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舊唐書·李德裕傳》:“ 何弘敬 、 王元逵 承詔,聳然從命。” 宋 蘇舜欽 《上三司副使段公書》:“時始至此邑,鄙懷聳然,自謂今職在甸内,去京師不數舍,朝有施為而夕聞焉。”《三國演義》第八6*九回:“隻見 蜀 兵安然無事,大桶小擔,搬運水漿,飲馬造飯。 朵思 見之,毛髮聳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那鬼的叫聲突然到我腳邊上來叫了!這真是使我全身的毛骨都聳然起來。”
(3).詫異貌。聳,通“ 悚 ”。 宋 蘇轼 《答黃魯直書》:“ 軾始 見足下詩文于 孫莘老 之坐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隆冬披紙裘,客有就訪,亦欣然延納,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4).敬畏貌。聳,通“ 竦 ”。 唐 司空圖 《疑經後述》:“ 孫郃 自 淮陽 緘所著新文而至,愚雅以 孫 文不尚辭,待之頗易,乃見其《蔔年論》,又聳然加敬。”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師素不為辭章,及升堂諭衆,隨意而言,悉成文理,勸戒深切,聽者聳然。”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九:“ 仁宗 聞其名,欲召見,會寇入 平涼 ,詔圖形以進,於是天下始聳然畏慕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聳然漢語 快速查詢。
“聳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形容物體高聳挺拔
指事物高大直立、形态突出。例如宋代歐陽修在《豐樂亭記》中描述:“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這裡的“聳然”強調山勢高聳的姿态。
形容人的神态或情緒
包含三種引申義:
“聳然”在古漢語中因通假關系(通“悚”“竦”)衍生出多義,而現代用法更側重物理形态或文學化的情緒表達。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
《聳然》意指物體或景物突起或矗立得很高,形容其高大、挺拔、峻峭,給人以壓倒、威嚴的感覺。
《聳然》的部首為耳(ěr),共包含10個筆畫。
《聳然》一詞的來源于古代漢語,《聳》代表高大的樣子,《然》代表形狀或樣子。
《聳然》的繁體字為「聳然」。
在古時候,《聳然》的寫法是「聳然」,與現在相同。
1. 山峰聳然而起,令人望而生畏。
2. 她的高樓大廈聳然入雲,成為了城市的地标之一。
1. 聳立:指物體高大挺拔地矗立。
2. 雄偉:指物體高大雄壯,氣勢磅礴。
平卧、低矮、雜亂等。
《聳然》表示物體或景物高大挺拔,形狀突出,繁體字為「聳然」,古時候寫作「聳然」。與該詞相關的詞語有「聳立」和「雄偉」,反義詞則包括「平卧」和「低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