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沼泽中以木为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于上种植谷物,可随水高下,不致浸淹。《史记·南越列传》“ 佗 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 闽越 、 西甌 、 骆 ” 司马贞 索隐引 晋 顾微 《广州记》:“ 交趾 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 清 王士禛 《送耿承哲赴高州推官》诗之一:“见説 高凉郡 ,遥遥 八桂 隣;骆田潮上下,蛮弩瘴冬春。”参见“ 架田 ”。
“骆田”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农田形式,主要出现在沼泽或水域较多的地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骆田指在沼泽中以木架为支撑结构,铺上泥土和水生植物形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其特点是通过木架使农田随水位升降,避免农作物被淹没,适合在潮汐或洪水频发区域使用。
部分资料提到骆田被引申为成语,形容“土地贫瘠或资源匮乏”(如),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是现代衍生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骆田与“架田”类似,均属古代湿地农业技术,但架田更侧重人工架高田地的形式,而骆田强调对潮汐的适应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广州记》《史记》等古籍,或查询农业史相关研究。
《骆田》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是指一种池塘或湖泊中的一片人工造田地,一般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骆田》的拆分部首是马(马部),拆分的笔画数是28画。
《骆田》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最早见于《楚辞·离骚》:“骏马食场,弓如霹雳;壮士田氏,宛在水中央。”表达了在田野中骏马自由奔驰的景象。
《骆田》的繁体字为「駱田」。
古时候《骆田》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古籍或碑刻中有各自的写法,例如:「駱」可能写作「雒」、「駱」、「髏」等,「田」可能写作「甲」、「申」等。
1. 农村的骆田上种满了水稻,一片金黄色的田野十分美丽。
2. 在盛夏的早晨,农民们早早起来,准备在骆田里劳动。
骆驼、田地、水田、稻田、田园、农田、骏马、田野
农田、田野、田地、耕地
高楼大厦、城市、建筑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