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典的意思、常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典的解釋

(1).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 漢 蔡邕 《宗廟疊毀議》:“正厥世之所闕,為無窮之常典。”《後漢書·楊終傳》:“臣聞‘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魏書·世祖紀》:“夫有功受賞,有罪受誅,國之常典,不可暫廢。” 元 黃缙 《日損齋筆記·辯史》:“然則九錫者,先王賞功之常典耳。”

(2).指舊時的典籍。《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并序>》:“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逈。” 李善 注:“常典,五經之流也。”《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唐 賈公彥 疏:“三墳,三皇時書;五典,五帝之常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典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固定不變的法令、常規或禮儀制度。該詞強調具有長期效力、被社會普遍遵循的規範性準則,常見于古代律法、禮制文獻。例如《後漢書·禮儀志》載:“四時之常典,不可廢也。”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法典範疇:先秦至漢代多指國家法典,如《周禮·秋官》提及“掌邦之常典”,指刑法律令。
  2. 禮制範疇:唐宋後擴展至禮制儀式,如《新唐書·禮樂志》稱祭祀為“國之常典”。
  3. 經濟制度:明清文獻中偶指固定稅賦,如《明史·食貨志》載“田賦為歲入常典”。

三、典源例證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常典”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研究古典制度或引用古籍時,其核心語義仍保留“恒常規範” 的内涵,需依據具體語境判斷指涉對象(如律法、禮儀或制度)。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常典"詞條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215頁
  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檢索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常典”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制度典籍類含義

  1. 基本含義
    指常例、固定的法典或制度。例如《後漢書》中“百王常典”即指曆代帝王沿用的制度規範。

  2. 擴展解釋
    可代指舊時典籍文獻,尤其特指五經等經典著作。如唐代賈公彥在《周禮》注疏中提到“五典,五帝之常典”,即用此意。

二、語言文化類含義

  1. 成語用法
    表示常被引用的典故或名言,強調經典内容的廣泛傳播性。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已成為教育領域的常典。”

  2. 使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創作、演講辯論等場合,用于增強語言的文化底蘊。

古籍例證

建議具體分析語境,若指制度典籍可參考《後漢書》《周禮》等文獻;若涉及語言引用則關注成語類工具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變動不居不悖慚噱差數澄海樓趁早扯旗放炮倅廨當門抵戶電熱杯點頭會意抵角廢帝馮鄧亘帶函和後話劃然忽微教禁夾生飯嵥豎驚撓肌石楷字磕牙料嘴辣焦焦離合風羅畢尨民門闼面光苗胄民樂目眩神搖難為情鳥途輕單青墩晴麗輕裘屈豔班香壤隔纔此沙牛聲均生枝柑沈羲深志濕紡塘池談笑天君同舉銅研五官将五侯七貴銜揭效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