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地告知。《禮記·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 唐 李邕 《柱府長史程府君神道碑》:“靜守憲矩,審喻寀寮,官師有章,人吏不黷。” 宋 曾鞏 《講官議》:“古之教世子之法……示之以道者,以審喻之為淺,故不為也。”
“審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審喻(shěn yù):意為明白地告知,強調通過周密的解釋使人理解。
該詞多用于文言文或曆史研究領域,現代漢語中常替換為“闡明”“詳述”等通俗表達()。
審喻(shěn yù)這個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審”和“喻”。其中,“審”是由“刀”和“言”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基本意思是原本是用刀割開上面有口的東西,表示對事物進行辨别、判斷的意思;“喻”則是由“口”和“午”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基本意思是通過口頭或文字表達出來的意思。
“審喻”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可以大緻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時候,人們通過審視和判斷事物的過程中,常常會使用類比或者比喻的手法來加深理解。因此,“審喻”這個詞也可以理解為審視并通過喻示方法來理解事物。
在繁體字中,“審喻”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相對更加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演變過程中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關于“審喻”,在古代的文字中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并無區别。
以下是示例句子:
1. 通過審喻的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2. 這篇文章通過巧妙的喻示和審視,給人一種啟發和思考的感覺。
近義詞:辨析、鑒别、比喻
反義詞:誤判、誤解、字面
組詞:審判、審查、喻言、喻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