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攜帶熟食幹糧,以備出征或遠行。語出《詩·大雅·公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 朱熹 集傳:“餱,食。糧,糗也。” 晉 幹寶 《晉紀總論》:“至于 公劉 遭 狄 人之亂,去 邰 之 豳 ,身服厥勞。故其《詩》曰:‘乃裹餱糧,于橐于囊。’‘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以處其民。’以至于 太王 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清 王昶 《郭舟山廟碑》:“裹餱糧兮争先後,妖星吐芒兮晝緯於天。”亦省作“ 裹餱 ”、“ 裹糧 ”。 晉 劉琨 《答盧谌》詩:“裹糧攜弱,匍匐星奔。” 宋 崔伯易 《感山賦》:“南方諸山,非復昔時,材不愛而木不蕃,畋不時而獸不滋,迨有千裡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陰陽晝夜長養,猶不能以充其欲。” 元 虞集 《橐駝圖贊》:“裹餱啟行,緻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糧遠學焉。”
“裹餱糧”(也寫作“裹糇糧”)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攜帶食物以備遠行或出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組合含義為“包裹幹糧,攜帶出行”,強調為長途跋涉或軍事行動提前準備食物補給。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公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
古代語境
多指軍事出征或遷徙遠行時的物資準備,如晉代幹寶《晉紀總論》引用此典,強調公劉在動蕩時期保障民生的舉措。
現代引申
部分資料提到其可比喻“提前儲備必需品”(如食物、水等),但該用法較罕見,更多保留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
“裹餱糧”反映了古代交通不便時人們對生存物資的重視,也側面體現中華文化中“未雨綢缪”的智慧。與之相關的成語還有“裹糧坐甲”(攜帶幹糧、披甲待戰)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朱熹集注,或通過滬江詞典等渠道查詢近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