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别之愁。 唐 高適 《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詩:“别恨隨流水,交情脫寶刀。” 宋 舒亶 《散天花》詞:“驪歌齊唱罷,淚争流。悠悠别恨幾時休。” 清 李景福 《與宋怿先同舟至廣陵即返白下口占贈别》:“聚歡良不易,别恨復相仍。”
“别恨”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因離别而産生的愁緒或遺憾,常見于古典文學中。以下為詳細解析:
“别恨”指因分别而引發的愁苦或怅惘之情,核心在于“離别的遺憾”。該詞由“别”(分離)與“恨”(遺憾、愁怨)組合而成,強調情感上的深切不舍()。
唐詩中的運用
唐代高適在《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中以“别恨隨流水”比喻離愁綿延不絕()。
杜甫《送張參軍》中“通家别恨添”,則通過人際紐帶強化了離别的傷感()。
宋詞中的情感渲染
宋代舒亶《散天花》用“悠悠别恨幾時休”直接抒寫離别後的無盡愁思()。
情感強度
“恨”在此非指現代意義上的“仇恨”,而是“遺憾、怅惘”,情感濃度較高,常用于表達親友、戀人等親密關系的分離()。
常見搭配
常與“離愁”“垂楊(象征送别)”等意象結合,如“渭城朝雨,寄别恨于垂楊”()。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懷舊場景,如“芳草依依,空留别恨”(),延續了古典的抒情傳統。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詩詞集等權威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