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西安事變的意思、西安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西安事變的解釋

[Xi'an Incident] 亦稱“雙十二事變”。1936 年 12 月 12 日,*********、楊虎城在西安為逼蔣聯共抗日而拘捕蔣6*6*石,實行的一次“兵谏”

詳細解釋

亦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蔣6*6*石堅持不抵抗政策,繼續進行内戰。被蔣調到陝甘一帶進攻紅軍的以*********為首的東北軍和以*********為首的十七路軍認識到“剿共”沒有出路,與紅軍實現了停戰,并要求蔣聯共抗日。同年12月4日,蔣到西安督戰。張、楊在向蔣屢次進谏無效後決定“兵谏”,于12日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臨潼華清池扣留蔣6*6*石,并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内戰、共同抗日等八項主張。16日,中國共6*6*黨應張、楊電請,派周6*6*來、秦邦憲、葉6*6*英到西安調停,争取蔣6*6*石抗日。經過周6*6*來等多方面的耐心工作,迫使蔣于24日接受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條件。25日,蔣在*********陪同下被釋放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和全國抗日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西安事變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大曆史事件,發生于1936年12月12日。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事件背景

  1. 民族危機加劇:日本自1931年侵占東北後持續擴張侵略,中國面臨存亡危機。
  2. 國内矛盾激化: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要求張學良、楊虎城繼續“剿共”,引發愛國将領不滿。
  3. 統一戰線推動:中國共産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張、楊受此影響決定聯合逼蔣抗日。

二、事件經過

三、政治主張

張、楊發表《對時局通電》,提出八項主張,包括:

  1. 停止一切内戰;
  2. 釋放政治犯;
  3. 改組政府容納各黨派;
  4. 召開救國會議等。

四、結果與意義

五、補充說明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避免了内戰擴大,但也導緻張學良被長期軟禁、楊虎城遭殺害。其影響不僅限于中國,也改變了東亞政治格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參考、6、11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西安事變》的詞義與來源

《西安事變》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于西安發動的一次重要的反蔣抗日政治軍事鬥争。在廣義上,該詞也用來指那段曆史事件。

《西安事變》的部首和筆畫

《西安事變》的部首是見(⻓),筆畫數為19畫。

《西安事變》的繁體字

《西安事變》的繁體字為「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西安事變」一詞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變化,與現在寫法基本一緻。

《西安事變》的例句

1. 回顧曆史,我們不能忘記《西安事變》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2. 《西安事變》中,***************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智慧的領導。

《西安事變》的組詞

1. 西安:指西安城,位于中國陝西省。

2. 事變:指政治、軍事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故。

《西安事變》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西安事件、西安起義、西安之變

反義詞:和平、穩定、團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