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師的意思、洛師的詳細解釋
洛師的解釋
洛京 。師,京師。《書·洛诰》:“予惟乙卯,朝至于 洛師 。” 漢 阮瑀 《吊伯夷文》:“餘以王事,遵彼 洛師 。” 唐玄宗 《軒遊宮十五夜》詩:“行邁離 秦國 ,巡方赴 洛師 。”
詞語分解
- 洛的解釋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國陝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國陝西省洛南縣,東流經河南省入黃河。古作“ 雒”。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師的解釋 師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師。導師。師傅。師生。師徒。師德。良師益友。好(刼 )為人師。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工程師。醫師。技師。 效法:師法古人。 榜樣:師範。 指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産生的:師母。師兄
專業解析
洛師是漢語中對古都洛陽的尊稱,源自其作為古代王朝都城的顯赫地位與禮制功能,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
指代洛陽,特指其作為周代東都的曆史身份。“洛”即洛陽,“師”取“京師”“都城”之義,強調其政治中樞地位。《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洛師,指洛陽。師,京師。”
二、曆史淵源
- 周代東都:西周成王時期,周公營建洛邑(今洛陽)作為控制東方的政治中心。《尚書·洛诰》載:“周公拜手稽首曰:‘朕複子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此即“洛師”一詞最早出處,印證其作為陪都的職能。
- 禮制象征:因洛陽符合“天下之中”的地理觀念,且建有祭祀天地祖先的明堂、太廟,故被視為禮法典範之都。《史記·周本紀》稱:“成王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複蔔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三、别稱與延伸
“洛師”常與“西亳”(商代都城)、“神都”(武則天時期)等并稱,凸顯洛陽在夏商周至隋唐間的都城地位。唐代文獻如《全唐詩》中,“洛師”多用于指代東都洛陽,體現文人對古都的崇敬。
四、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洛師”作為曆史專名,仍保留于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中,用以特指洛陽的古代都城身份。《辭海》(第七版)釋義:“洛師,古都洛陽的别稱。”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 《尚書·洛诰》(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 《史記·周本紀》(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 《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增訂本)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洛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洛師”指洛陽作為京師(即都城)的古稱,其中“洛”指洛陽,“師”意為京師。這一解釋在多個文獻中統一,如《書·洛诰》和唐代詩文均沿用此意。
2.曆史出處與用例
- 古代典籍:最早見于《尚書·洛诰》:“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記載周成王營建洛邑(今洛陽)并定都的史實。
- 文學作品:漢末阮瑀在《吊伯夷文》中提及“遵彼洛師”,唐玄宗《軒遊宮十五夜》詩也有“巡方赴洛師”的表述,均以“洛師”代指洛陽的京師地位。
3.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洛師”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作為洛陽的古稱使用,口語中已不常見。
4.延伸解析
- 字義拆分:“洛”為水名,後演變為地名;“師”在古漢語中多指軍隊、都城,此處引申為政治中心。
- 地理關聯: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洛師”一詞反映了其曆史上的核心地位。
“洛師”是一個承載曆史地理信息的古語詞,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全唐詩》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伯落長脖臍倡酬塵熛次輔得桂琱瑑動靜東拼西湊鬥茶短略峰脅幹衡宮槐光學錢黑牡河上花圖河西護臂洄水渦惑媚火證奸訴佳士錦簇靜慮急診潏蕩空頭人情困心衡慮擸唆力證龍塗慢來滿勤馬上得天下甿謡民屋密契謬舉秘逸牛行嘔唲歐洲美元鸲目仁漿義粟三避傻喝喝扇庖省事三石蜜殊音絲柎通達維桑緼枲誣捏鹹草閑靜鞋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