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止殺戮。《詩·周頌·武》:“嗣 武 受之,勝 殷 遏劉,耆定爾功。” 毛 傳:“劉.殺。” 鄭玄 箋:“遏,止。嗣子 武王 ,受 文王 之業,舉兵伐 殷 而勝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殺6*人者。”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郡侯曰:‘息者,止也;宰者,殺也。息宰二字,有止殺之義,即《詩》所雲遏劉也。’”一說為滅絕。見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遏劉漢語 快速查詢。
“遏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詩經》及相關注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遏劉”由“遏”和“劉”兩字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周頌·武》:“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此句描述周武王繼承文王基業,戰勝殷商并制止暴虐殺戮的功績。
主流觀點(制止殺戮)
漢代毛亨(毛傳)和鄭玄(箋注)均認為,“遏劉”指通過武力制止暴虐的殺戮行為,強調以戰止戰的正義性。例如鄭玄注解:“舉兵伐殷而勝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殺人者。”
清代新解(滅絕)
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遏劉”可能指“滅絕”,即徹底消滅敵人。這一說法在學界争議較大,未成為主流。
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以“息宰”類比“遏劉”,進一步佐證了“止殺”的涵義。例如:“息者,止也;宰者,殺也。息宰二字,有止殺之義,即《詩》所雲遏劉也。”
現代漢語中,“遏劉”已不常用,主要作為古典文獻研究或曆史讨論中的專有詞彙。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毛傳、鄭箋等注疏,或馬瑞辰的考據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