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遏劉的意思、遏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遏劉的解釋

制止殺戮。《詩·周頌·武》:“嗣 武 受之,勝 殷 遏劉,耆定爾功。” 毛 傳:“劉.殺。” 鄭玄 箋:“遏,止。嗣子 武王 ,受 文王 之業,舉兵伐 殷 而勝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殺6*人者。”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郡侯曰:‘息者,止也;宰者,殺也。息宰二字,有止殺之義,即《詩》所雲遏劉也。’”一說為滅絕。見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遏劉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遏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詞彙來源與基本釋義

“遏劉”最早見于《詩經·周頌·武》,原文為:“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二、古代注疏的權威解釋

  1. 《毛詩正義》(漢代鄭玄箋注):

    “遏劉”即“止其殺戮”,強調周武王伐纣後終結暴政,使百姓免于屠戮。

  2. 朱熹《詩集傳》:

    釋為“遏止其殺戮之事”,突出以武力終結亂世的正義性。

三、現代辭書定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遏劉”詞條,釋義為:

“制止殺戮;平定禍亂。”

例證引《詩經》“勝殷遏劉”,并注明“劉”通“戮”。

四、使用場景與語義演變

該詞屬文言雅言,後世多用于歌頌帝王功績或描述止戰安民的語境(如碑銘、史贊)。現代漢語中已被“止戈”“弭兵”“平定”等詞替代,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修辭。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1. 《詩經·周頌·武》(可查證于《十三經注疏》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詩經》原文
  2.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
  3.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卷)

網絡擴展解釋

“遏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詩經》及相關注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遏劉”由“遏”和“劉”兩字組成:

二、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周頌·武》:“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此句描述周武王繼承文王基業,戰勝殷商并制止暴虐殺戮的功績。

三、兩種解釋分歧

  1. 主流觀點(制止殺戮)
    漢代毛亨(毛傳)和鄭玄(箋注)均認為,“遏劉”指通過武力制止暴虐的殺戮行為,強調以戰止戰的正義性。例如鄭玄注解:“舉兵伐殷而勝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殺人者。”

  2. 清代新解(滅絕)
    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遏劉”可能指“滅絕”,即徹底消滅敵人。這一說法在學界争議較大,未成為主流。

四、後世引用與例證

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以“息宰”類比“遏劉”,進一步佐證了“止殺”的涵義。例如:“息者,止也;宰者,殺也。息宰二字,有止殺之義,即《詩》所雲遏劉也。”

五、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遏劉”已不常用,主要作為古典文獻研究或曆史讨論中的專有詞彙。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毛傳、鄭箋等注疏,或馬瑞辰的考據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半新不舊保管員表徵比辰布裘憯恻朝坐成千累萬池魚幕燕摧枯道人頭非謀奉計拊股宮坊功屦光感應歸飛哈沓黃龍旗火曜角影姐兒據古伉王寇凫怐愗牢壯鐐質鈴鑷弭錫内饔僻時破卵傾巢牆倒衆人推乾精齊衾遒人棄繻者人格化仁善軟輪軟癱子貨儒戶山牀上用審處聲文慎小謹微順孝說參請通直頽流推展亡是叟威物嗚咽小録笑迷糊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