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落貌。 明 周浈 《池口舟中望九華山》詩:“嵁霞上斑剝,石乳下碖碅。”
“碖碅”是一個形容山石險峻、高低不平的疊韻聯綿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描繪山勢地貌。其詳細解釋如下:
山石險峻貌
指山岩嶙峋陡峭、起伏不平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7卷,第1100頁。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官網
岩石錯落參差
強調岩石堆疊無序、形态不規則的視覺特征。
來源:《康熙字典·石部》收錄“碅”字釋義。
參考鍊接:漢典網《康熙字典》條目
“碖”與“碅”均為“石”部字,本義均與岩石相關,符合形聲字造字規律。
lún jūn(現代漢語讀音),中古音屬“魂韻”與“文韻”。
來源:李珍華《漢字古今音表》(中華書局,1999年)。
《水經注·江水》
“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其間碖碅盤郁,非複人境。”
譯文:形容長江三峽山勢險峻、岩石嶙峋之景。
來源:郦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校注本)。
明代地理文獻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載:“石峰碖碅,洞壑幽邃”,印證其描述喀斯特地貌的適用性。
來源:朱惠榮《徐霞客遊記校注》(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現多用于文學創作、地質景觀描述或古籍研究,日常口語已罕用。
嶙峋、嵯峨、巉岩(均強調山石陡峭)。
對比:與“嵯峨”相比,“碖碅”更側重岩石的錯落堆積感。
關于“碖碅”一詞的釋義,目前通過現有資料暫未找到權威可靠的解釋。根據漢字構詞規律分析:
字形推測
“碖”和“碅”均為石字旁,可能與石頭相關。類似結構的詞如“碅磳”(形容山石高聳)、“碐磳”(岩石層疊貌),推測“碖碅”或指岩石堆積、崎岖不平的地貌,但此僅為語言學類比,無文獻直接佐證。
建議查證方向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中未涉及該詞,建議通過更專業的文獻渠道進一步核實。
哀念鞴蔽惼心扁圓颩颩成育笞決怠骜對詞額門發乘非罴負哺葛屦怪詫光價顧柯顧效鶴鳴之士豁口虎體鹓班攪合嘉穗經院緊事矜縱棘皮動物枯條淩夷蜜口劍腹鳴環拟稿扭力盆栽辟卦辟官匹耦清剛七拼八湊酋帥人口粥肉麻鋭藻桑給巴爾三祀上席善舉生落渖液石栗失溺守杜束帶結發沃疇鄉面詳應獻禦霄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