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禦的意思、獻禦的詳細解釋
獻禦的解釋
指進獻食物給皇上。《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往年已勑郡國,異味不得有所獻禦,今猶未止。”《三國志·吳志·朱治傳》:“﹝ 治 ﹞每歲時獻禦, 權 答報過厚。” 唐 韓愈 《歸彭城》詩:“食芹雖雲美,獻禦固已癡。”
詞語分解
- 獻的解釋 獻 (獻) à 恭敬莊嚴地送給:奉獻。貢獻。捐獻。獻身。獻禮。借花獻佛。 表現出來:獻技。獻藝。獻媚。獻丑。 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 筆畫數:; 部首:犬; 筆順編號:
- 禦的解釋 禦 (④禦) ù 駕駛車馬:禦車。禦者。 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的治理,統治:“百官禦事”。禦下。禦衆。 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禦用。禦覽。禦旨。禦賜。禦駕親征。 抵擋:防禦。禦敵。禦寒。 筆
專業解析
“獻禦”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君主進獻物品或表達敬意。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獻”本義為祭祀時進奉犬牲,後引申為呈送、貢獻;“禦”特指帝王所用或與其相關的事物,《說文解字》注“禦,使馬也”,後演變為對君主行為的尊稱。二字組合後,“獻禦”在《古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進獻于帝王”,具體包含三層語義:
- 實物進貢:指向朝廷呈送地方特産或珍稀物品,如《漢書·食貨志》載“諸侯皆獻禦,方物各以其職”;
- 禮儀尊崇:通過特定儀式表達臣服,如《周禮·天官》所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其祀貢、嫔貢皆含獻禦之禮”;
- 文學象征:在詩詞中喻指竭誠效力,如杜甫《北征》詩句“微爾人盡非,于今國猶活”隱含獻禦報國之意。
該詞常見于秦漢典籍,唐宋後逐漸被“進貢”“供奉”等詞替代,但在典章文獻中仍作為禮制術語保留。現代漢語中僅存于特定曆史研究及古籍注釋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獻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指臣子向君主進獻食物。其中“獻”意為進獻,“禦”指代帝王(如“禦膳”“禦賜”),組合後特指将食物供奉給皇上。
- 延伸意義:後來也比喻臣子對君主的忠誠與盡職,成為象征忠心的成語。
二、曆史典故與文獻用例
- 《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曾下令禁止各地進貢珍稀食物(“異味”),但仍有官員違反禁令繼續“獻禦”,反映當時官場風氣。
- 《三國志》例證:東吳将領朱治每年按時進獻,君主孫權回禮豐厚,體現君臣互動關系。
- 韓愈詩引用:唐代韓愈在《歸彭城》中寫道“獻禦固已癡”,以自嘲口吻表達進獻行為的無奈或徒勞。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地方官員向中央進貢的禮儀行為。
- 文學比喻:借“獻禦”表達忠誠或諷刺形式主義,如韓愈詩句的隱含批判。
四、文化背景
古代“獻禦”不僅是物質供奉,更包含政治象征意義,通過食物表達臣屬關系。帝王對此類進獻的态度(如禁止或嘉獎)常反映治國政策或社會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成語用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或查閱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主義媕呓白茅包公擦黑斥苦傳箭串演垂憲垂業村野匹夫丹弦打牙配嘴東服放白鴿煩籠改殡怪惑果霜函義鴻風弘曠混交林嘉币江南弄監視戶兼收博采計吏久懷慕蔺九塗悸震孔勞了望良懦烈文嫠居露墅緑箨面皰描龍繡鳳憫貧嗫嗫嚅嚅朋僚髼鬙遷除僑彙熱燙燙神手失悅石枕守事訴述通練屯圮土山突轶彎膝葦索穩穩當當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