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淩夷的意思、淩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淩夷的解釋

[decline] 衰落;衰敗

詳細解釋

陵夷。衰敗;走下坡路。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今之三公,有古之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之任重於三公。淩夷已來,其漸久矣。”《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今威柄淩夷,藩臣跋扈。” 宋 蘇轼 《議學校貢舉狀》:“昔 王衍 好 老 莊 ,天下皆師之,風俗淩夷,以至南渡。” 清 翁照 《詠史》詩:“霸業復淩夷,私門勢強悍。”

淩夷:衰落,衰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鳳》:“ 太原 耿氏 ,故大家,第宅弘闊。後淩夷,樓舍連亘,半曠廢之。” 清 馮桂芬 《吳氏祭田記》:“晚近士大夫,身都富貴,具鐘鼎之養,而廟貌不設,祭田不備者有之,蓋禮意之淩夷久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淩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其核心含義可綜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淩夷”意為衰落、衰敗,常用來形容國家、家族、風俗等從興盛轉向沒落的狀态。例如“國勢淩夷”“風俗淩夷”等表述(,)。

二、古籍例證

  1. 《後漢紀》:晉代袁宏提到“淩夷已來,其漸久矣”,指制度逐漸衰敗()。
  2. 《浣紗記》:明代梁辰魚用“若免淩夷”表達避免國家衰落的願望()。
  3. 《聊齋志異》:描述家族“淩夷”後樓舍荒廢的景象()。

三、異體與關聯詞

四、注意點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形容聲音減弱”,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佐證,建議以“衰敗”為核心含義。

五、現代使用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如:“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沖擊下面臨淩夷之虞。”(可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使用)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辨析近義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淩夷

淩夷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為超越塵世,高高在上,也表示淩駕于衆人之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淩字的部首為冫,總共有11畫。

來源

淩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淩歌》中,意為征服鄰國,高居其上的意象。在後來的發展中,淩夷的含義逐漸演變為超越,高出一等。

繁體

淩夷的繁體字為「淩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淩夷的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如圖所示:

古代淩夷字寫法

例句

1. 他的品行高尚,淩夷于常人之上。
2.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彰顯了淩夷精神。

組詞

淩夷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為新的詞語,例如:淩夷精神、淩夷态度等。

近義詞

淩夷的近義詞包括:超越、高人一等、高高在上。

反義詞

淩夷的反義詞為:低下、平庸、俗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