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祀的意思、三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祀的解釋

(1).古代春季三種祭禮的合稱,即大祀、中祀、小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漢 鄭玄 注:“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按:大祀用玉帛牲全,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見《周禮·春官·肆師》。 宋 蘇轍 《郊祀慶成》詩:“盛禮彌三祀,初元正七年。”

(2).古代大夫祭祀門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無後的衆鬼,合稱“三祀”。《禮記·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 漢 蔡邕 《獨斷》:“大夫以下,自立三祀之别名:曰族厲,曰門,曰行。”

(3).三年。《後漢書·崔骃傳》:“乃稱疾而屢復兮,歷三祀而見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春季三種祭禮的合稱

指古代春季舉行的大祀、中祀、小祀三種祭祀儀式,分别對應不同的祭祀對象與規格。例如,大祀用于祭祀昊天上帝,中祀用于日月星辰,小祀用于司中、司命等神祇。這一分類源自《周禮·春官·大宗伯》,漢代鄭玄曾注解其祭祀方式(如積柴燔燎),宋代蘇轍的詩句“盛禮彌三祀”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2.大夫階層的祭祀對象

古代大夫需祭祀三類對象:


3.時間單位“三年”

在文獻中,“三祀”也可代指三年。例如《後漢書·崔骃傳》中“曆三祀而見許”,即以“三祀”表示時間跨度,可能與古代祭祀周期或禮制中的時間計算有關。



“三祀”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既可指禮儀制度(祭祀等級或對象),也可作為時間量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祀

三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三次祭拜”。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三”和“示”,其中“三”表示次序中的第三位,而“示”表示祭祀儀式。

部首和筆畫

部首是指漢字字典中的分類索引部分,用于幫助查找,而筆畫則是指一筆一劃的書寫順序。在“三祀”這個詞中,部首是“示”,表示祭祀,而“三”的筆畫數是三畫。

來源和繁體

“三祀”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中國,人們在特定的日子裡會舉行祭拜儀式,向祖先或神靈表達敬意和祈福。而“三祀”則表示在特定的時間上,進行了三次祭拜。在繁體漢字中,“三祀”保留了原本的形狀和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漢字的結構和部首的位置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三祀”這個詞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字形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在古代,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五月初五和九月初九都是三祀的日子。

2. 為了祈求豐收和平安,村民們會舉行三祀儀式,向神靈祭拜。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祭祀、祭拜、祈禱、行禮

近義詞:三次祭拜、三度祭拜、三番祭拜

反義詞:無祭拜、不祭拜、不敬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