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祀的意思、三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祀的解釋

(1).古代春季三種祭禮的合稱,即大祀、中祀、小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漢 鄭玄 注:“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按:大祀用玉帛牲全,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見《周禮·春官·肆師》。 宋 蘇轍 《郊祀慶成》詩:“盛禮彌三祀,初元正七年。”

(2).古代大夫祭祀門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無後的衆鬼,合稱“三祀”。《禮記·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 漢 蔡邕 《獨斷》:“大夫以下,自立三祀之别名:曰族厲,曰門,曰行。”

(3).三年。《後漢書·崔骃傳》:“乃稱疾而屢復兮,歷三祀而見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祀(sān sì)是古代中國禮制中具有特定含義的祭祀分類術語。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内涵:

  1. 基本釋義

    三祀指古代祭祀體系中的三類祭祀,通常包含大祀、中祀、小祀的等級劃分。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周代将祭祀按規格分為“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祭品與禮儀。

  2. 曆史沿革

    在漢代《禮記·祭法》中,三祀被解釋為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分别對應自然神、土地神與祖先神靈的崇拜。唐代孔穎達疏注進一步明确:“三祀者,謂天神、地祇、人鬼,非一歲三時之祭”,強調其分類屬性而非時序。

  3. 文獻出處

    • 《周禮·天官·酒正》提到“三祀”需用特定酒器與祭酒規格。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祀”時,援引《爾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人鬼曰饋熟”,佐證三祀的實踐形式。
  4. 現代考釋

    當代學者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指出,春秋時期三祀制度已與周禮存在差異,部分諸侯國将“社稷、五祀、山川”并稱三祀,反映地域禮制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三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春季三種祭禮的合稱

指古代春季舉行的大祀、中祀、小祀三種祭祀儀式,分别對應不同的祭祀對象與規格。例如,大祀用于祭祀昊天上帝,中祀用于日月星辰,小祀用于司中、司命等神祇。這一分類源自《周禮·春官·大宗伯》,漢代鄭玄曾注解其祭祀方式(如積柴燔燎),宋代蘇轍的詩句“盛禮彌三祀”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2.大夫階層的祭祀對象

古代大夫需祭祀三類對象:


3.時間單位“三年”

在文獻中,“三祀”也可代指三年。例如《後漢書·崔骃傳》中“曆三祀而見許”,即以“三祀”表示時間跨度,可能與古代祭祀周期或禮制中的時間計算有關。



“三祀”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既可指禮儀制度(祭祀等級或對象),也可作為時間量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昂爽白鋪倍貪博衍操持呈質籌邊春寒湊泊大淨淡澉琱盤敵軍定從方檢氟利昂改化革沈鳏關賦寒乎鶴草壞裳為袴簡稽劍芒艦日夾衣金銘禁垣酒鬼儁拔昆鄧剌謬溜槽巃嵷砻琢緑蘋冒混磨棱刓角蟠泊旁告潑煙花罄懸求通跂仰喪志山思神識侍奉守故熟背數黑論白水硙速遞危塗文藝五纑小拱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