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續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幻影以生之。”
“路見不平,拔刀相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遇到不公正之事時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俠義精神。具體解釋如下:
指在路途中遇見欺壓、不公之事時,主動拔刀幫助受欺的一方,強調仗義執言、扶危濟困的行為。該成語常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通用,兩者僅有細微用詞差異,但含義一緻。
這一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俠義精神”的價值觀,鼓勵人們在面對不公時勇于行動。需要注意的是,現代社會中提倡以合法合理的方式維護正義,而非簡單效仿“拔刀”的武力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景德傳燈錄》等來源。
“路見不平,拔刀相救”是一句常用的成語,意為見到不公正的事情發生,就主動挺身而出,為公義而鬥争。這句成語傳達了一個人在面對不正義時,勇于行動,積極維護正義的精神。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組成:路 (lu),見 (jian),不 (bu),平(ping),拔 (ba),刀 (dao),相 (xiang),救 (jiu)。
《路見不平,拔刀相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其中有一段描寫賈寶玉在湖上救人的情節,故事中賈寶玉看到一個少婦掉進湖裡,他立即拔刀跳入湖中救人。從那時起,這句成語開始在民間流傳,用來描述見義勇為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拼音寫作「耧刀拍相救」。
常見的例句有:“作為公民,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着路見不平,拔刀相救的精神,為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個成語的組詞有拔刀、相救等。例如:“他拔刀相救,勇敢地保護了那個被欺負的女孩。”
與這個成語的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見義勇為、大公無私等。例如:“他們兩人都是見義勇為的好青年,經常在社區參與各種公益活動。”
與這個成語的意思相反的成語有見死不救、落井下石等。例如:“他居然見死不救,沒有幫助那個摔倒的老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