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金竹寺》:“路见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萨赏其义侠,故远导幻影以生之。”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遇到不公正之事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具体解释如下:
指在路途中遇见欺压、不公之事时,主动拔刀帮助受欺的一方,强调仗义执言、扶危济困的行为。该成语常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通用,两者仅有细微用词差异,但含义一致。
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于行动。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中提倡以合法合理的方式维护正义,而非简单效仿“拔刀”的武力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景德传灯录》等来源。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为见到不公正的事情发生,就主动挺身而出,为公义而斗争。这句成语传达了一个人在面对不正义时,勇于行动,积极维护正义的精神。
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组成:路 (lu),见 (jian),不 (bu),平(ping),拔 (ba),刀 (dao),相 (xiang),救 (jiu)。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其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在湖上救人的情节,故事中贾宝玉看到一个少妇掉进湖里,他立即拔刀跳入湖中救人。从那时起,这句成语开始在民间流传,用来描述见义勇为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这个成语的拼音写作「耧刀拍相救」。
常见的例句有:“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救的精神,为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成语的组词有拔刀、相救等。例如:“他拔刀相救,勇敢地保护了那个被欺负的女孩。”
与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的成语有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例如:“他们两人都是见义勇为的好青年,经常在社区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与这个成语的意思相反的成语有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等。例如:“他居然见死不救,没有帮助那个摔倒的老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