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鄉薦的意思、鄉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鄉薦的解釋

唐 宋 應試進士,由州縣薦舉,稱“鄉薦”。 唐 顧雲 《上池州衛郎中啟》:“自隨鄉薦,便托門牆。” 宋 徐铉 《稽神錄·趙瑜》:“ 瑜 應鄉薦,累舉不第。”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前 秦少遊 來京,説他兄弟俱叨鄉薦。”按,後世稱鄉試中式為領鄉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鄉薦(xiāng jiàn)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具有特定的文化與社會内涵。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鄉薦指唐宋時期由地方州縣官員選拔、推薦本地優秀學子參加中央禮部考試(即省試或會試)的制度。通過此選拔者稱為“鄉貢進士”或“舉人”,獲得進京趕考的資格。

核心含義:地方官府向朝廷舉薦人才,是科舉制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鄉薦,謂州縣薦舉應禮部試。”¹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演變

  1. 唐代起源
    • 唐代科舉分兩級:地方“鄉貢”與中央“省試”。州縣通過考試選拔“鄉貢”,薦送尚書省。
    • 據《新唐書·選舉志》:“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²
  2. 宋代延續
    • 宋代鄉薦需通過“解試”(州府級考試),中選者稱“舉人”,可赴京參加禮部試。
    •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載:“鄉薦,州縣貢士也。”³
  3. 明清演變
    • 明清時期,“鄉薦”漸被“鄉試”替代,中試者稱“舉人”,但文人仍沿用“鄉薦”指代考中舉人。
    • 如《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中了個鄉薦,喜極而瘋。”⁴

三、社會文化意義


四、與現代詞彙關聯

今雖無直接對應制度,但“鄉薦”的文化基因仍存: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頁789。
  2. 《新唐書·選舉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四(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吳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45。
  5.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六,中華書局,1983年,頁152。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來自權威古籍數據庫,現代出版物标注出版社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鄉薦”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唐宋時期由州縣地方官府推薦人才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制度。其核心含義是地方選拔優秀人才,體現基層對人才的認可。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起源
    唐代開始實行,如《上池州衛郎中啟》記載唐顧雲“自隨鄉薦,便托門牆”。
  2. 發展
    宋代延續此制,如徐铉《稽神錄》提到趙瑜“應鄉薦,累舉不第”。明代後逐漸演變為“鄉試中舉”的代稱,如董其昌記載袁可立“戊子舉于鄉”即通過鄉薦考中舉人。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該詞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中“基層選拔”與“中央考試”結合的特點,是研究中國科舉史的重要概念。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金蓮記·郊遇》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漢稻筆谏補察燦煥抄紮城旦書赪文沉吟不語寵待黜嫚擣毀提防頂門壯戶鬥口齒封建地租怫戾俯仰歌風亭長歌賣隔年舊曆本公文寡淡管鑰扢秃鶴首厚墩兒候馬麾纛渾帳佳事結褵踡蹜寬定宕勞結累疊落慌馬六甲海峽沒精打采密擠擠慕勢男女老小餪房破帖權斷戎葵撒手塵寰深玄食俸首義稅戶頭樹陰私學堂踏歌詞踏曲歪詞兒外國佬微莫無緒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