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丙吉傳》載: 丙吉 為相,見人逐牛,牛喘吐舌。 吉 問牛行幾裡。或謂牛喘為細事。 吉 曰:“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後以“問牛”為稱頌官員關懷民間疾苦的典故。 唐 邵谒 《論政》詩:“ 孫弘 不開閣, 丙吉 寧問牛。” 唐 鄭谷 《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歸》詩:“道暢應為蝶,時來必問牛。” 清 趙翼 《太保傅文忠公挽詞》:“問牛相業三台地,汗馬勳名兩戰塲。”
“問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問牛”出自《漢書·丙吉傳》。西漢宰相丙吉外出時,見有人驅趕牛,牛喘息吐舌,他詢問牛走了多遠。旁人認為這是小事,丙吉卻解釋:春季天氣未應大熱,若牛因暑熱喘息,可能預示氣候異常,影響農事。作為宰相,調和陰陽、關注民生是其職責。後世以“問牛”稱頌官員體察民情、心系百姓疾苦。
部分現代解釋(如)認為“問牛”指明知故問以炫耀才智,可能與原典存在語義演變或誤讀。但傳統文獻及權威詞典仍以曆史典故為核心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問牛》是一句成語,意為詢問智者或尋找答案。它表示人們在遇到難題或困惑時,向别人請教或尋求幫助的行為。
《問牛》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牛,牛字的筆畫為4畫。
《問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外物》。在該篇文章中,莊子與弟子讨論人類的知識和能力的局限性,其中有一段描述弟子到牧場去詢問牛的事情。
《問牛》一詞的繁體字為「問牛」。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問牛》這個詞可能寫作「問牛」或其他變體寫法。
1. 他遇到問題總是不問牛,不知道找人求助。
2. 面對困境,我決定問牛,向專家請教。
1. 問答:詢問和回答的行為。
2. 問詢:請教或尋求建議。
3. 牛角:牛的角。
4. 牛奶:由母牛分泌的乳液。
1. 求教:向他人請教或尋求幫助。
2. 請教:向别人尋求意見或解答疑問。
1. 自信: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充滿信心。
2. 自行解決: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