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簪的意思、亡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簪的解釋

《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出遊 少源 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婦人曰:‘鄉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後因以“亡簪”為懷念故舊的典故。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十:“ 江 漢 之君,悲其墜屨; 少原 之婦,哭其亡簪。” 宋 黃庭堅 《追憶予泊舟西江事次韻》:“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簪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化意蘊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遺落的發簪,後引申為睹物思人、懷念舊情或故人的象征。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出處、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字面釋義


二、典故出處(核心義源)

“亡簪”典出漢代《韓詩外傳》:

孔子出遊少源之野,有婦人刈蓍而亡簪,哭甚哀。孔子問其故,婦人曰:“非傷亡簪,吾所以悲者,不忘故也。”

此故事經後世典籍如唐代類書《北堂書鈔》、宋代《太平禦覽》轉引傳播,成為經典文化意象。其核心在于:婦人哀泣非因簪之貴重,而是因簪承載舊情,引申為對故人舊事的深切懷念。


三、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懷舊之思

    亡簪代表逝去時光的象征物。如唐代李峤《哀亡簪賦》以“昔時遺玉,今日亡簪”寄托對往昔的追憶,體現物是人非的感傷。

  2. 重情輕物

    典故中婦人“不忘故”的剖白,凸顯情感價值高于物質價值的儒家倫理觀,與孔子“慎終追遠”思想呼應。

  3. 文學象征

    唐宋詩詞常以“亡簪”隱喻知交零落或理想幻滅。如白居易“遺簪堕珥解羅襦”暗含對繁華消散的慨歎。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韓詩外傳》卷九(原始典故)

    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需訂閱訪問)

  2. 《太平禦覽·服用部》卷七百十八(類書輯錄)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李峤《哀亡簪賦》(唐代文學化用)

    收錄于《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4. 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詩詞意象)

    見《白氏長慶集》卷二十六


“亡簪”從具體物件升華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念舊重情”的精神符號,其價值在于承載的人情記憶而非物質本身,深刻體現了古代哲學中“物哀”與“慎終追遠”的思想内核。

網絡擴展解釋

“亡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典故起源

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在少源之野遇見一名哭泣的婦人,詢問緣由後得知,她因割蓍草時丢失了舊蓍簪而悲傷。弟子不解,婦人解釋道:“并非心疼簪子,而是因它承載舊情而感懷。” 此故事以“亡簪”象征對過往人事的眷戀。

使用場景

  1. 文學表達:用于詩詞或文章中,寄托懷舊之情,如宋代黃庭堅“懷人揮淚著亡簪”。
  2. 日常語境:形容因舊物觸景生情,或對故友、往事的追憶。

與其他典故的關聯

常與“刻舟求劍”等典故并用,強化對“固守本心”的隱喻,例如黃庭堅詩句将“亡簪”與“墜劍”并列。

注意

部分現代解釋(如)可能誤将其引申為“失去地位或榮譽”,但權威典籍均以“懷念故舊”為核心,需結合原始出處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按圖索骥拔密杯桊犇辏拆白道字猖猾逞刁牀衽畜家春風化雨初入蘆葦,不知深淺賜尺帶路人風烈粉署赴蹈湯火撫局羹臛狗走狐淫官銜衮華旱軍虹女鴻原壞法亂紀嘩言禍福無門人自召霍然而愈講說腳踏兩隻船驚懾考秩老嚴論叙啰啰唆唆賣空買空滿替帽檐猛炬妙當木寓龍内急聶切滂沲噴筒扡插清舒上序攝畫深密詩瘢聳峭鎖廳舉人湯盤天地誅滅無處削皮嚣張一時夕币謝公墩